|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 張學剛 10月25日,第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暨商務與投資峰會(南博會)在廣西南寧落下帷幕。短短4天,展會再傳喜訊,總共31場推介活動共簽署352個合作項目,累計交易金額 15.97億美元,國際與國內投資分別比上屆增長 3.4%和 5.1%,東盟10國貿易成交額更躍升39.48%,被外界形容“收獲了一個大禮包”。在金融危機侵襲全球的今天,南博會取得的驕人成績無疑為加深對外合作,特別是沿邊、沿海地區更好地“引進來”、“走出去”,提供了可資借鑒之處,凸顯了“南寧模式”的活力。 自貿區建設是當今各國經濟合作的熱點,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目共睹。2001年,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與東盟簽署自貿區框架協議,決定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屆時將打造一個GDP 總值超2萬億美元、人口 18.7億的世界第一大市場。這將成為中國與外部世界建立的第一個自貿區。乘此“東風”,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飛速增長,導致出現改革開放以來的又一波“沿邊熱”。但與以往不同,這次大潮有著明確的戰略目標,即建立跨境自貿區,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三大領域,最終實現零關稅和更高層次的投資“軟環境”相銜接。可以說,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創意和實踐是前所未有的新探索。而正是在這一大潮下,由中方倡導、得到東盟大力支持的首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于2004年登上歷史舞臺。它的誕生是“中國自貿區戰略”的結晶,事實也證明已日益成為推動中國對外自貿區建設的重要渠道。 “樹欲靜而風不止”。中國推進周邊自貿區建設的努力,也引起日、韓、印等周邊經濟強國及“一超”美國的關注。近年來,這些國家均加快了“自貿區戰略”的實施步伐:向東看,日美、韓美已相繼簽署自貿協議,日韓也在探討建立自貿區的可能性。向南看,美、日、印均在向東盟“示好”,美總統布什已提出“構建美國-東盟自貿區”設想,近年來啟動了對東盟自貿談判;日著力洽簽與東盟的“經濟伙伴關系協議”,欲將東盟打造為日原料供應地、生產地和產品市場;印發起“ 印度-東盟自貿區”倡議,2008年中已完成相關談判,年底有望簽署自貿框架協議。總體來看,各方圍繞自貿區展開新的博弈,大搞“新合縱連橫”,表面爭搶經濟發展的優先權、主導權,實則唯恐被新一輪全球化拋棄,在殘酷的國際競爭中不進則退。 面對激烈的戰略競爭、經濟競爭,中國的“自貿區戰略”如何推進?南博會五年來的成功探索,無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其一,放眼東亞的大視野、大氣魄。南博會建立在中國-東盟大市場的戰略思考上,雖有帶動中國西南沿邊、沿海之意,卻不困于一隅,而要實現“11國搭臺,18.7億人唱戲”,有“ 獨領東亞風騷”之志,順應中國戰略崛起之勢。其二,緊跟時代脈搏的前沿性、生命力。廣西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接合部,在國家構建對周邊自貿圈戰略中把握住了契機,已從“神經末梢”走向“合作前沿”。五屆會展所涉及的主題,除傳統的經貿和產業“大戲”外,金融、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及文化交流均成為焦點,切合新形勢、新發展之需,引領未來發展潮流。其三,面向全國、輻射內陸的“新型窗口”作用。南博會是中國對東盟開放的一扇“窗口”,因此得東盟之先,卻不專東盟之利。面對南博會這一大舞臺,黑龍江、新疆、陜西、寧夏、湖南、湖北、上海、浙江等 23個省區市均前來尋找商機。這再次證明,南博會的成功不僅在于它屬于西南地區,更屬于全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