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研究室 樓春豪 印度成功邁出“月球使命”第一步,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中國、歐盟、日本之后第六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在月球軌道上留下了“大象的足跡”。 自獨立以來,印度一直將發展太空技術視作邁向世界大國、體現綜合國力、加快科技發展的重要步驟,每年航天技術研究費用至少為 3.5億-4億美元,占印度所有科研經費的17%。 “月船1號”開啟了印度登月計劃的良好開端。但是,贊嘆成就的同時,人們不禁要問:作為一個未走出政治紛爭、經濟分化、恐怖襲擊頻發和族群分裂之沼澤的國度,為何在地面問題一大堆的情況下,斥巨資開展太空項目?拋開官方文宣,前總統卡拉姆一語道破天機,“‘月船1號’具有重要的軍事和戰略意義”。 藏于心的大國情懷。開國總理尼赫魯曾留下豪言壯語,“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引動我,我也不相信中間地位是可能的。”“世界大國夢”一直是印度對外戰略的追求目標,甚至已內化成其國家意志和全民共識。1957年,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印太空先驅維克勒姆·薩拉巴伊就宣稱,“如果印度要在世界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話,就必須發展航天事業,尤其是登月事業。”此后,印度啟動并加速推進航天項目,“箭”指太空、“星”系寰宇,并取得了驕人成績。今年 4月28日,印度成為首個實現“一箭十星”的國家。 難以言的軍事雄心。孫子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國際軍事理論經歷了“海權論”、“陸權論”、“空權論”,下一步無疑是“天權論”,印度軍方自然對此心知肚明。自科索沃戰爭以來,印軍深諳“太空將左右未來戰爭的總方向”,原先研究民用太空技術的“空間研究組織”日益與軍方的“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加強協調,共同研發太空技術。有分析認為,“印度探月計劃將不僅為導彈研發提供技術支持,還將為太空軍事技術提供試驗場所”,“ 印度民用空間技術日益向軍事空間技術轉化”。 揮不去的龍象競逐情結。印度處處與中國“攀比”,多年來一直視中國為太空競爭對手,甚至以中國太空威脅為借口發展太空軍事力量。2008年 6月,印度宣布成立“綜合太空部”,國防部長安東尼公然叫囂,其目的是“應對鄰國日益嚴重的太空威脅”。“神七”的成功發射,更是極大刺激了印度反華勢力的神經,“中國太空軍事威脅論”一度充斥保守媒體。當然,我們在對此予以清醒認知、高度警惕的同時,也不應過度夸張,畢竟印度發展太空事業有其自身邏輯,中印競爭不是頭等動因。未來,兩國應加強太空領域的合作,以合作化恐懼,以共贏化零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