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研究室主任 唐志超
7月31日,是美國和伊拉克就簽署長期關系協議進行談判的原定完成日期,但談判未能如期完成。雙方在駐軍地位以及是否制定撤軍時間表等問題上存在的嚴重分歧直接導致談判擱淺。若美伊不能在今年底前簽署協議,不僅未來駐伊美軍面臨合法性危機,也將對布什以及其對伊政策、美伊關系和伊拉克局勢產生一定影響。
2003年3月,美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單方面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由此美軍進駐伊拉克。同年10月,美推動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組建一支由美國領導的多國部隊維護伊拉克的安全與穩定,從而使美在伊駐軍取得了合法地位。但隨著伊拉克政府的成立,伊拉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意識日益增強,伊拉克希望結束聯合國的“托管”,由其獨立自主,完全行使國家主權。去年底,伊拉克正式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要求,希望于2008年底結束聯合國的授權,聯合國接受了伊拉克的請求。去年11月,美國和伊拉克達成協議,決定兩國就政治、經濟和軍事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談判,以締結長期關系協議,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今年3月1日,兩國開始正式啟動談判。談判原定于今年7月31日完成,8月簽署協議。
導致美伊談判擱淺的主要因素有三。 第一,協議內容本身極具爭議性。其中涉及駐伊美軍權力和義務、駐軍規模、基地、軍事行動自由度、刑事豁免權限等。其中目前爭執的核心是是否制訂撤軍時間表問題。伊拉克要求美方逐步削減駐伊美軍規模,并制訂最終撤出期限。近日,伊拉克總理馬利基在與美國總統候選人奧巴馬會談時同意奧巴馬提出的16個月期限。但對明確制訂撤軍時間表,布什政府明確表示反對,多次表示拒絕“人為”劃定時間表。駐伊美軍將領也提出,不應制訂時間表。何時撤軍應依據實際情勢,而不應取決于政治決定。第二,美伊各自內部的阻力重重。在美方,反對者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協議內容破壞了伊拉克主權,駐軍權限過大;協議內容超越了布什政府的權限,應取得國會授權;布什簽署此協議將“捆住下任政府在伊拉克問題上的手腳”,此舉實際上是將布什的伊拉克政策強加于下屆政府。伊拉克方面,伊拉克之所以能堅持頂住美國的壓力,一方面是由于去年以來伊拉克安全形勢好轉,伊拉克人民信心倍增,對“托管”以及美軍作為占領軍的狀況日益不滿,要求恢復全部主權的意愿日強。二是以什葉派為首的反對派希望美軍盡早撤離。激進什葉派領導人薩德爾公開呼吁民眾起來反對該協議,并要求對協議進行全民公決。什葉派精神領袖西斯塔尼也反對簽署該協議。一些議員批評馬利基政府超越權限,要求必須經國會授權。第三,外部因素。這主要來自伊朗對伊拉克施加壓力。伊朗對大量美軍駐扎在身旁如坐針氈,希望協議明確規定美不能利用伊拉克作為打擊伊朗的跳板,并明確美軍撤出的時間表。
美軍繼續留駐伊拉克,符合美伊利益,該地區大多數國家也希望美軍繼續留駐,以維持伊拉克以及地區的安全與穩定,遏制恐怖主義蔓延以及伊朗的坐大。美國去年“增兵”戰略成效初現,恐怖暴力事件急劇下降。今年1-7月,駐伊美軍陣亡人數為219人,而去年同期為 655人。截至30日,7月駐伊美軍陣亡人數為9人,是伊戰結束以來陣亡人數最少的一個月。這對布什而言無疑是利好消息。如果美伊能在布什任內簽署長期關系協議,對布什可謂“錦上添花”。但是,若談判失敗,協議不能簽署,將不僅直接關系到駐伊美軍能否繼續在伊拉克合法存在,也將對布什及其伊拉克政策、美伊關系、伊拉克以及地區局勢產生重要影響。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警告說,制訂撤軍時間表的做法會導致新的不穩定因素,破壞已取得的成果,“后果十分嚴重”。而《華盛頓郵報》直接稱,美伊談判的失敗“是對布什政府企圖使美在伊拉克建立正式軍事存在的一個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