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員 劉軍紅
年初以來,國際油價突破每桶100美元后,扶搖直上,居高不下,導致全球通脹形勢嚴峻,“21世紀型石油危機”似乎悄然到來。而日本抵抗高油價的種種戰略措施,或對高油價下煎熬的中國有所借鑒。
政府無為,企業轉型石油危機造就“油價抵抗力”
日本的“油價抵抗力”是經歷上世紀兩次石油危機后形成的。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后,日本與其他發達國家一樣,面臨“油斷”恐慌。當時,日本政府也曾試圖通過財政補貼,控制國內油價,設立內外油價防火墻。但油價管制反而引發了相關產品稀缺,甚至一度引發衛生紙、洗滌劑等生活用品脫銷,日本婦女不得不起大早排隊搶購。
此后,日本政府進行了反思,認為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對策無法根本解決石油危機。其理由是,第一,財政補貼,管制價格,雖短期可抑制國內物價上漲,但并不能解決石油短缺;第二,財政補貼資金簡單流入石油企業,很難形成廣泛的關聯效應,不利于刺激民間企業擴張投資;第三,財政資金短期內集中流入市場,不僅刺激一般物價上揚,而且對民間企業的投資行為產生了“擠出效應”,導致民間企業大面積倒閉,民用消費品總供給不足,而財政投入又不能解決民用消費品的供給問題,加劇了一般物價上漲。對此,央行不得不提高利率,結果又導致企業融資成本上升,利潤下滑,整體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由此,日本迅速調整了對策思路,決定放棄油價管制,采取“無為政策”,任國際油價直接形成國內價格,迫使企業自主創新,改變生產方式,實現產業結構的根本轉變。
價格無為,戰略創新日本擊退滯脹創造奇跡
日本政府的“無為”政策,并不是簡單的“不作為”,而是在價格上“無為”,在戰略上“有為”,即重新擺放政府與企業的位置。
政府為支持企業創新,在稅制、利率等方面,積極為企業解憂,創造寬松的擴張技術條件。主管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大權的大藏省,利用對央行的“指導權”,實施“人為低利率政策”,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低成本融資;同時,通過緊縮財政,控制物價上漲,搞財政、金融“反向政策組合”。其結果是,不僅促進了民間企業形成自律性技術創新,而且有效地抑制了“物價狂亂上漲”,率先擺脫了石油危機。
事實上,面對石油危機,一向標榜市場經濟先鋒地位的美國,恰恰實施了油價保護;而被認為“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的日本,反而嘗試了經典的“市場化道路”。尤其是,面對石油危機導致的“狂亂物價”,日本政府敢于悖理實施“低利率”政策,并在緊縮財政下,加快企業設備折舊,刺激民間技術投資,成功闖過“石油危機雷區”,解決了高通脹、高失業、低增長難題。這為日本經濟進入80年代后,形成“日本式經營模式”提供了政策前提。
日本應對石油危機的政策手法,堪稱國際經濟政策史上的奇跡。這種政策的結果,使日本企業提早結束了“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消費”的時代,進入了“減量經營、精細化生產”時代;日本的產品也實現了由“重大厚長”到“短小輕薄”的轉變。“日本制造”則成為世界的搶手貨。
重要的是,借用電子技術的創新,實現精細化生產,大大降低了日本產品的能耗,提高了日本經濟的“油價抵抗力”。例如,到2001年,日本的單位GDP能耗指數降到92.2,進入世界低端水平。而美國則高達 254.1,約為日本的2.8倍。同時,日本的石油依存度(1970=100)下降到69,為1973年的2/3,2006年進一步下降到41,不到1973年的一半。而日本的石油進口金額占名義GDP的比例,也由1980年的5%,下降到2003年的1%。
構建綜合安全保障戰略確保石油穩定供給
誠然,單純依靠企業主導的“油價抵抗力”同樣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石油匱乏問題。在此,日本國家主導的包括石油的“綜合安全保障戰略”發揮了現實作用。
1973年石油危機后,在國家石油戰略上,日本政府采取積極進取政策,將確保石油供給納入“國家綜合安全保障戰略體系”,展開積極的石油外交。如,在第一次石油危機后,政府立即派要員奔赴中東,對當地王室展開公關,成功簽訂“長期供油合同”,獲得穩定的“保險價格”。這為日本輕松走過第二次石油危機奠定基礎。
同時,日本積極加入國際能源機構體系下的“石油戰略儲備機制”,較早建立“國家、企業雙重戰略儲備體系”,形成市場威懾效果。而其民間企業儲備體系,更實現了藏油于民、儲備于民的現實效果,使民間企業在低油價時擴大儲備,對沖油價風險,提高了企業價格競爭力。
進入新世紀,日本政府又對大企業、巨型金融機構放松管制,允許其聯合編制“油價金融衍生商品”,對沖油價風險,維護企業利潤,確保全球競爭力。
顯然,日本經濟所表現的油價抵抗力,在某程度上表現為大企業對沖油價風險的能力。特別是隨著油價上升,中東等產油國獲得巨額財富,開始構建擺脫石油型經濟增長方式,大興土木,積極營建金融中心、資信中心甚至教育中心。在此過程中,日本大企業又獲得了產油國的訂單,帶動建筑設計、咨詢及建筑材料、建筑設備,乃至汽車、液晶電視等高端消費產品出口擴張。
高油價,反而成為日本大企業的新機遇。
但日本的中小企業、農林水產業等并未構建起“油價抵抗力”,面對國際油價對國內油價的直接沖擊,其競爭力急劇下降,甚至喪失了生存條件。在應對油價條件上,日本企業表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由此,日本的油價政策,恐難掩飾深層的石油政治利益。對此,現政府如何調整政策,恐將對日本政局產生不小的影響。
.題記:眾所周知,日本是世界著名的“經濟大國,資源小國”,所需石油幾乎100%依賴進口,其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已升到90%以上,一度被美國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戲稱為“脆弱的花朵”。
但事實上,面對高油價,日本卻表現了異常強的抵抗力,引起世界普遍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