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向陽
題記:越來越多的國家與有識之士呼吁G8進行實質改革,變G8為G13,但日本出于一己私利,堅持零和博弈立場,刻意突出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分歧,反對G8擴編
2008年八國集團峰會(G8)及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8+5”)于7月7-9日在日本北海道名勝洞爺湖召開,日本費盡心機、企圖借機彰顯“大國作用”,此次峰會正值國際熱點問題積聚與國際經濟形勢惡化之際,G8如何應對及其走向令人關注。
首先,此次峰會聚焦愈演愈烈的氣候變暖問題,堪稱“氣候峰會”。氣候變暖日益成為影響國際安全與人類前途命運的全球性重大挑戰,國際社會對此已有基本共識,但在如何分擔責任的關鍵問題上分歧嚴重。
日本與歐盟是應對氣候變暖的“急先鋒”,強調加快制定含有量化減排指標的“后京都協議”,贊同發達國家有義務率先減排,并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美國布什政府一貫消極保守,不愿承擔硬性減排任務,極力向中、印等發展中大國推卸責任;中、印等國則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強調發達國家應繼續率先減排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環境技術援助,堅決捍衛自身發展權益。預計 G8峰會將發表聯合宣言,呼吁將世界溫室氣體排放到 2050年比現在減少一半,但南北雙方仍將展開激烈討價還價。
此外,近期頻繁發生嚴重自然災害,生物能源開發熱引發糧食危機,美國放任美元貶值致使全球油價高漲與通貨膨脹加劇蔓延,眾多發展中國家深受其害,如何應對這些棘手挑戰也勢必成為此次峰會的熱點議題。
其次,通過全球治理應對全球性問題已成G8新使命。當前國際體系正經歷深刻演變,各類全球性問題層出不窮、防不勝防,各國日益相互依存。其中,非傳統安全威脅尤其突出,包括此次峰會聚焦的氣候變暖,以及反恐、能源安全、食品安全、減災防災、公共衛生、網絡與信息安全等,應對全球性問題越來越需要借助通過國際組織與多邊機制開展的全球治理。與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需求日益增長形成巨大反差,全球治理的供給數量依然嚴重不足且效率低下。對此,迫切需要增強多邊主義,加快包括G8在內的國際機制創新,改革完善以G8等為代表的全球治理新模式,以增加全球治理的供給和提高效率,緩解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從而有效管理因全球性問題猛增帶來的全球風險。
再次,G8現有框架難以適應“新興大國”崛起的需要。隨著中、俄、印、巴等“新興大國”近年來紛紛崛起,國際格局多極化進程明顯加快。西方大國一方面企圖將“新興大國”納入國際體系,借助“國際責任”與國際規則限定“新興大國”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又不愿與“新興大國”實質性分權,力圖繼續維持西方主導。
西方對“新興大國”片面一味強調“分擔責任”,刻意回避“分享權力”,這種自私自利在G8構成及其是否“擴編”問題上便有明顯反映:G8雖于2007年正式確立“8+5”機制,但仍以G8前身即由西方七國構成的G7為決策核心,俄羅斯在其中只處于邊緣地位,而中、印、巴、南、墨五國更是僅屬于“對話國”,與G8成員國處于不平等地位。代表五國與G8協調的墨西哥副外長勞德斯·阿蘭達即指“8+5”機制因“富國不愿傾聽新興國家的關切而受到影響”,稱“發達國家基本上設定了議程”,發展中五國領導人在此次峰會上將缺乏“足夠的時間”來表達看法。
盡管包括英、法等國在內越來越多的國家與有識之士呼吁G8進行實質改革,變G8為G13,但日本出于一己私利,堅持零和博弈立場,刻意突出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分歧,反對G8擴編,尤其反對中國完全加入,唯恐自身影響力被削弱。
英國《金融時報》披露東道主日本因擔心“8+5”過于突出中國作用而故意縮短此次對話會,并借邀請印尼、韓國和澳大利亞與會以弱化“8+5”機制。而由于發展中五大國參與G8嚴重受限,G8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難有大作為。
最后,中國將繼續積極穩步參與G8事務。胡錦濤主席今年將第五次參加“8+5”對話會,這充分表明中國政府高度重視 G8與南北合作。預計胡主席屆時將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進一步闡述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等當今國際熱點、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等政策主張。
中國參與G8的政策可歸納為“積極參與、對話合作、務實應對、維護權益”,其內涵大致有三:一是堅持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推動國際體系朝公正合理和穩定有序的方向演變;二是堅持自身發展中國家屬性,維護自身及廣大發展中國家正當權益;三是自主承擔力所能及的國際責任,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維護“負責任大國”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