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建國
法國總統薩科齊近日再爆驚人之語,他稱將視中國中央政府與達賴方面的接觸情況決定是否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這已經不是薩科齊今年第一次借“西藏問題”向中國施壓。“3·14”拉薩騷亂事件之后,薩科齊被記者問及是否會抵制北京奧運會時就稱,不排除任何選項。
對于這次薩科齊的言論,我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表示,西藏事務是中國的內政。我們反對有關國家領導人以任何方式會見達賴,反對將涉藏問題與北京奧運會掛鉤,反對將奧運政治化。
作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法國在希拉克執政時期,與中國建立了面向21世紀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合作逐步加深,雙邊關系處于近年來最好時期。薩科齊執政后,盡管將出訪亞洲的第一站定在中國,以顯示其對法中關系的重視,但今年以來中法不和諧聲音頻出,摩擦不斷,此麻煩的一手制造者正是薩科齊本人。這表明薩科奇在沿循希拉克時代的中法外交方針政策方面出現了某些偏轉。
讓我們回過頭來再聽聽薩科齊一年多前的總統就職演說吧。他說:“保護人權和防止全球氣候變暖將是法國未來外交重點。”這被外界認為是銳意變革的薩科齊在外交領域的“新特色”。正是這種“新特色”,尤其是把保護人權列為外交重點,為中法關系的碰撞埋下了伏筆。
在過去,人權問題一直是西方國家向中國發難的慣用伎倆。法國作為西方成員國之一,在西藏人權問題上也追隨美國對中國采取了指責和批評的態度。然而,1995年希拉克當選總統后,法國一改過去做法,拒絕參與針對中國的人權提案,提出在人權問題上與中國進行建設性對話。法國這一態度的變化,不僅影響了德國、意大利等歐盟國家,也迫使美國不得不在人權問題上調整對華政策。1998年3月14日,美國宣布不再在聯合國人權會議上提“反華提案”。可以說,美國對華人權問題態度發生轉變,法國功不可沒。
薩科齊上臺后,法國外交重點轉移到“保護人權”上,這難免不讓薩科齊聯想到“西藏問題”。一是法國曾在對華人權問題上讓美國很沒面子;二是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以后,西方國家就多次以西藏人權問題屢屢干涉中國的內政。剛執政一年多的年青的薩科齊,大概憑借這點歷史知識學到了攻擊中國同時又取悅美國的“一招”,來實現其“保護人權”的真實外交目的。
其實,薩科齊不停地拿“西藏問題”來說事,還是其親美政策使然。在西方許多人眼中,薩科齊屬于親美派。他曾多次表示法美兩國的友誼是“深刻的、誠摯的”,美國可以相信法國的友誼。在薩科齊執政一年中,他與美國總統布什交往甚歡,并增兵阿富汗,以實際行動支持美國。這與其前任希拉克反對美國發動伊戰等表現相比,對美政策已發生重大變化。
此外,薩科齊還拋出法國重入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等措施。從這一系列的送美“秋波”中可以看出,薩科齊確實是半個世紀以來同美國走得最近的法國總統。因為畢竟從戴高樂時代起,法國的政治家們已經大多不去逢迎美國的路線,甘當美國的隨從了。
拉薩騷亂事件發生后,美國高官會見達賴,對中國指手畫腳,而且國會還通過了涉藏反華決議案。遙想希拉克執政之初,在“西藏問題”上與美國決裂,搞得美國在中國人權問題上尷尬收場,現時的薩科齊要與美修好,重拾“西藏問題”來說事,也不足為奇。
拿“西藏問題”來打壓中國,把奧運政治化,必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當然,薩科齊也不會把希拉克成就的中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及自己訪華時達成的成果破壞得一無是處,從日益崛起的中國身上得不到任何利益。如果真是那樣,法國就真正進入沒有政治家的時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