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副研究員 張學剛
5月25日以來,曾在2006年發動大規模反他信示威的泰國政治團體“人民民主聯盟”(簡稱“民盟”)再次向政府發難,指責 2月底上臺的新總理沙馬為“前總理他信的傀儡”,反對政府修憲,要求沙馬辭職。示威群眾最多時達到 2.5萬人。“民盟”領導人林明達、詹龍等聲稱,“政府如不滿足要求,我們將把示威進行到底”。 5月下旬,示威者一度與政府支持者發生肢體沖突,造成數十人傷。 6月20日,示威者沖破警方包圍圈,聚集到政府大樓前,一些民眾更試圖沖擊政府大樓,并聲稱要強迫總理辭職。 沙馬隨即發出嚴厲警告,稱“ 示威者一旦占領政府大樓,將被視為政變者和叛亂分子,政府將采取必要的措施”。雙方劍拔弩張,僵持不下。
泰國近期局勢再陷動蕩,實質是政治各派別圍繞他信問題再度爆發激烈內斗。 2006年泰國發生軍事政變后,他信雖被趕下臺,但支持與反對他信的兩大勢力并未和解,相反,彼此的政治分歧日益加深。 以沙馬為代表的人民力量黨、 泰國北部和東北部農民以及城市草根階層深為他信鳴不平,希望全面恢復他信執政期間的惠民政策,起用其麾下熟諳經濟的能人干才,重振本國昔日雄風。
而包括民主黨、 “ 民盟”、 城市中產階級、 軍人和地方勢力在內的反他信力量,則反對他信一味討好基層選民而損害其他階層利益的做法,反感其獨斷專行的作風,主張追查其責任,清算其黨羽,切實維護中上層的利益。 立場偏保守的軍方在執政的一年多期間,致力于清算他信黨羽,為此成立資產調查委員會,專職負責調查他信腐敗案。但隨著2007年12月23 日親他信的人民力量黨在大選中獲勝,以及在競選期間公開宣稱“我就是他信代理人” 的沙馬出任總理,令反他信陣營產生深深的挫敗感。
沙馬上任后,任命他信的親信出任政府要職,迅速迎接他信歸國,陸續恢復他信時期的惠民政策,更加劇了反對派的不滿和擔憂。特別是近期沙馬政府推動修改 2007年憲法,試圖取消關于授權資產調查委員會對他信展開調查的條款,更直接挑戰反他信派別的心理底線,成為引爆大規模反政府示威的導火索。
未來泰國政府能否化解政治危機?關鍵取決于各政治勢力能否取得諒解和妥協。泰國是佛教影響深厚的國家,國民普遍尊崇溫和、忍讓、不走極端的生活理念和處事方式。 但隨著近年來社會轉型和受西方“ 民主” 理念的影響,一些團體和個人在政治上開始舍棄傳統的“ 泰國精神”,轉而追求毫不妥協的政治文化和率性而為的表達方式。 從“ 民盟” 近期掀起的大規模群眾示威來看,其利益訴求明顯帶有針對他信集團的個人恩怨色彩,未必完全出于國家利益考慮。 民主黨發起的議會不信任案彈劾,也逃不脫政黨傾軋、 尋機奪權的慣性思維。 而沙馬政府上臺后大刀闊斧地恢復他信時期的做法,是否也過多地考慮了自己的主觀愿望,而忽略了其他階層的感受?
這種趨勢如繼續發展下去,外界很難不置疑:泰國的政治體制究竟將走向何方?一幕幕相似的劇情循環上演,是不是真的意味著泰國政局走入了某個誤區?這樣的“內耗” 究竟對泰國的社會穩定、 長遠發展和人民幸福是福還是禍?泰國各政治派別是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