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是否會對伊動武,取決于幾個因素:一是以色列的軍事能力以及實施打擊的目的、效果;二是伊朗對遭到打擊可能采取的回應措施;三是伊朗核發展對以色列的威脅程度以及伊核發展達到了何種程度,是否已接近或跨越以色列劃定的“紅線”;四是國內外環境是否具備,尤其是最主要盟友美國是否首肯。
最近一段時間,以色列威脅可能對伊朗動武的聲音再次高漲。6月6日,以副總理兼運輸部長莫法茲公開表示,如果制裁措施不能阻止伊朗核計劃,以對伊核設施進行打擊將“不可避免”。以總理奧爾默特也多次強調伊朗發展核武對以色列的國家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以將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阻止伊核計劃。據《紐約時報》披露,本月初以色列軍方在地中海舉行了大規模軍事演習,進行長途奔襲伊朗的模擬演練。那么,以色列頻繁發出的這些威嚇,究竟是即將動武的前奏,還是如伊朗所言的“心理戰”呢?
首先,從軍事方面來看,以色列難以徹底摧毀伊朗核設施。以色列在中東的軍事實力長期居于絕對優勢,不僅具有對伊長途空襲的能力,過去也擁有襲擊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國核設施的經驗。盡管如此,鑒于伊朗核設施眾多且分散,從目前看,以色列空軍還難以做到對伊所有核設施進行大規模且全面持久的連續打擊,從而達到徹底摧毀伊朗核設施的目的。
其次,以色列尚未做好應對伊朗可能報復的準備。針對以色列的軍事打擊,伊朗必然進行報復,其中可能的報復手段包括:運用射程可達到以色列的“流星”系列中程導彈對以境內目標發動襲擊,包括打擊以色列的核設施;通過哈馬斯和真主黨等組織襲擊以色列;在全球范圍內對以色列以及猶太目標進行打擊。伊朗領導人已一再警告以色列不要低估伊的報復能力。伊朗前總統拉夫桑賈尼甚至表示,為了毀滅以色列,伊朗寧愿犧牲一半的人口。近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巴拉迪警告,對伊朗的打擊將使中東變成一片火海。
第三,伊朗的核發展并未達到“紅線”,以色列對伊現有的核威脅有夸大之嫌。當初布什對伊拉克動武很大程度上是在以色列大肆渲染薩達姆的威脅下促成的。薩達姆之后,以色列又將伊朗列為最大安全威脅,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在伊拉克戰爭之后,國際社會包括美國對以色列在伊朗核威脅上評估一直持懷疑態度。去年底美十多家情報機構聯合公布的《伊朗核能力和意圖》國家情報評估報告指出,伊朗已于2003年中止了核武研制計劃。國際原子能機構等權威機構都認為,伊朗距離擁有制造核武的能力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此,伊朗核威脅尚未達到需要動武的緊要關頭。
第四,從內外因素看,動武的條件不成熟。從以色列內部看,自2006年以來,以色列因對真主黨戰爭失敗而遭遇重大挫折,國內政治危機不斷,奧爾默特政府面臨嚴重信譽危機。此種情況下,發動事關以色列生死存亡的重大戰爭行動不可想象。從外部看,外交解決仍是近期國際社會對伊核問題的總方向,以色列一意孤行不符合其國家利益。近日,安理會五常和德國(5+1)已向伊朗提出了新的恢復談判一攬子激勵計劃,而伊朗也提出了一個全面解決伊核問題的方案,這兩方案存在一些共同之處,近期恢復談判的可能性很大。
以是否動武,美國的態度也很關鍵。沒有美的支持和首肯,以難以對伊動武。目前布什總統是否對伊動武決心未下,美內部反對動武聲音遠高于支持動武聲。美當前政策仍是聯合歐盟,對伊朗施壓,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即使布什可能對伊動武,也不愿由以色列出面。美普遍認為,由以色列出面實施打擊可能會帶來諸多負面效應:以色列能力有限,不能徹底摧毀伊全部核設施;伊朗在國際輿論上將更有利,可以理直氣壯地發展核武,以應對以色列的威脅;以色列的行動可能將伊核問題由一個國際核不擴散問題轉化為伊以爭端、猶太人與伊斯蘭世界的矛盾,不利于伊核問題的解決,激化西方與伊斯蘭和阿拉伯世界的對立;伊朗會認定,美國為以色列動武開了“綠燈”,可能對美實施報復。
根據對上述四個因素的綜合研判,以色列近期對伊單獨發動軍事打擊的可能性不大。以領導人發出的威脅言論,除了是對伊進行警告和恫嚇外,主要是迫使國際社會對伊采取更嚴厲措施,避免伊核問題拖而不決。此外,這與以色列內斗也密切相關。以色列國防部副部長維爾奈批評莫法茲的言論是一個“政治游戲”,指責他對伊朗表現出的強硬姿態是為了將奧爾默特趕下臺,自己當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