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所博士 樊小菊 6月12日,備受中美等國關注的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首次訪日落下帷幕,陸克文與福田在共同聲明中強調“全面、多層次合作”的重要性。雙方淡化了此前日澳安保合作的“價值觀同盟”色彩,突出了日澳關系中的“柔性因素”。 審慎處理中日關系 陸克文于去年底上任后,因其“中國情結”,及其無意建立美日澳印“四國同盟”的立場而導致日擔心其“親華”而“遠日”。3月,陸克文首訪日程中沒有日本,引起日本各方擔心,也招致澳國內批評。日力防在澳外交中地位下降,澳亦不愿留下疏遠日本的印象。為消除外界疑慮,陸克文決定年內連續訪日。 日本前首相安倍與美國一起積極推動美日澳軍事合作,并將印度拉入其中。去年3月,日澳出臺《安全保障聯合宣言》,并啟動兩國外長、防長“2+2”會議;4月,美日印三國在日本海域舉行聯合軍事演習;5月,美日澳印在馬尼拉舉行四方會談,啟動安全合作進程。一時間,“亞洲版北約”成為熱門話題,引起一些亞洲國家的警惕和擔憂。福田上臺后,淡化價值觀色彩,對華展開務實外交。而陸克文亦表示無意建立“四國同盟”。由于日澳新領導人均重視對華關系,近期中日關系、中澳關系取得明顯進展。日報評論,此次首腦會談標志著"中國包圍網"的瓦解。 多領域合作沖淡“價值觀同盟” 6月12日,陸克文與福田會談后,發表了題為《全面戰略性安保、經濟合作伙伴》的共同聲明,強調經濟、安全合作并重。聲明囊括了安保合作、經濟關系、應對氣候變化、能源、糧食安全等多方面內容。與安倍時期積極推動的“價值觀同盟”相比,安保合作在兩國關系中的地位相對下降。 與此同時,地區合作在兩國關系中的地位提升。訪日前夕,陸克文提出于2020年建成“亞洲太平洋共同體”的構想。倡議由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中國、印度、印尼等參加,以歐盟為藍本,建設包括經濟、政治、安保,以及反恐、防災、防疫、資源等方面合作的共同體。此前,福田于5月22日提出了被稱作“新福田主義”的構想,倡議加強亞太合作,將太平洋變作北起俄羅斯、南至澳洲、西達印度、東到美國西海岸的諸國共同合作的“內海”。可見兩國均希望在亞太地區合作上有所作為,并期待對方協助。 日澳還力求在發揮“軟實力”時相互借助。日本希望利用7月主持八國峰會(G8)的機會,尋求后京都議定書時代全球氣候秩序主導權。為此,日本一方面努力游說各國參與后京都氣候框架,一方面推出有日本特色的“行業標準減排”方案。近期日本的首腦外交中均可見氣候問題的內容。日澳峰會也不例外,在共同聲明中,澳方贊同所有相關國家加入后京都氣候框架,并積極評價日本的減排方案。澳則借機推出由其主導的廢除核武器國際組織,并尋求日本支持。福田表示,歡迎成立由澳提出的“核不擴散及裁軍國際委員會”。 尚存諸多不確定 兩國在捕鯨問題上分歧猶存。澳國內反對日本捕鯨的呼聲高漲。捕鯨問題是日澳關系的一大障礙。日本選擇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大會召開前夕邀請陸克文訪日,意在與澳達成協議、緩解國際壓力。然而,陸克文雖表示將盡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捕鯨問題,但不排除訴諸國際法庭,今后仍有矛盾升級的可能。 經濟合作協定(EPA)談判尚需時日。日澳于去年4月啟動EPA談判,但進展緩慢,焦點是牛肉等農產品問題。陸克文此次提出早日締結EPA的意愿。但對日本來說,澳是第一個談判EPA的農業大國,兩國能在多大程度上達成妥協尚不確定。而日本在食品、能源、礦物的穩定供給方面有求于澳,福田表示,希望將能源、礦物的穩定供給放入EPA談判中,但澳方未有回應。 淡化價值觀色彩后,日澳在經濟、環保、地區合作等層面的關系相對突出,強調在發揮"軟實力"時相互借助。這一趨勢對周邊國家及地區形勢可能產生的影響值得進一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