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亞非所副所長 翟崑 提要:剛從緬甸回國的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亞非所副所長翟崑為本報獨家撰文,就緬甸災情的國際援助發表看法。文章指出,面對緬甸災情,美國的冒進顯然不能適應亞洲國家強調主權不容侵犯的現實,而緬甸政府的保守立場又實在不利于救災工作。冒進和保守之間,當取中間立場。冒進者退一步,保守者進一步,也許會海闊天空。 巨災之后,緬甸哀鴻遍野。 國際社會希望像2005年聯手援助印尼海嘯一樣,再造一個人道主義救援的奇跡。 眼下,在救援問題上,出現保守與冒進兩種傾向。緬甸政府出于一貫自力更生的做法,以及對西方社會的疑懼,對國際援助并不積極。美國等西方國家也出現繞過緬甸政府,以軍機和軍艦直接向災區投放救援物資的聲音,甚至提出“武力救援”。 緬甸遭災,美軟硬兩手對應 冒進者,以美國強硬派為代表。緬甸遭災,美國以軟硬兩手對應。5月6日,布什總統兩手俱用:第一,提供25萬美元捐款,并希望美國軍艦進入災區實施救援。第二,簽署國會授予緬甸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金質獎章的法案。 第一夫人勞拉從去年9月的“袈裟革命”后,就在緬甸問題上異常活躍。在救災問題上,她向緬政府提出如下條件:推遲于5月10日舉行的新憲法公投,不允許緬甸政府插手救援,而是通過國際組織和國際非政府組織直接實施救援。這令民族主義情緒和自尊心極強的緬甸政府難以接受,拒絕美援。 但是,美國不會因此放棄兩手政策。隨后,美國國際開發署宣布撥款325萬美元用于緬甸災后援助。緬政府擔心與美國徹底鬧僵,允許美國一架運輸機于12日入境。美表示歡迎,“希望這是美向緬提供援助的開始”。 同時,美國開始為實施“武力救援”作輿論準備。《華盛頓郵報》等報道,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正考慮,在未獲得緬政府許可的情況下,直接派軍機向緬災區空投救援物資。這在技術上完全可以做到。美國近來正與泰國、日本、印尼、新加坡等國準備進行年度“金色眼鏡蛇行動”軍事演習,有大批艦只和軍機在本地區集結。一些不滿緬政府救災不力的國家、國際非政府組織、反緬政府組織等,隨即附和。緬政府壓力空前。 美國急于進入緬甸實施人道主義救援是實。但借此“良機”進入緬甸甚至是改造緬甸是其背后戰略意圖。20年來,美國對緬甸制裁效果不佳,去年支持的“袈裟革命”也沒有實現推翻緬甸現政權的目的。 巨災給美國改造緬甸帶來雙重機遇:一方面可以高舉人道主義大旗,不計緬政府的前嫌,拯救緬甸災民,提升自己的全球道德形象,貶低緬政府的關門政策。這招已奏效,眼下緬政府的國際形象跌至谷底。另一方面,美國持續向緬政府施壓,不惜打出“武力救援”的旗號震懾緬政府,逼迫其打開國門,接受大規模援助,從而為進一步改造緬甸打開路徑。 擔心入侵,緬拒美進門政策 保守者是緬政府。作為災害第一負責人的緬政府,長期封閉,確實沒有做好熱帶風暴會鬼使神差繞過緬甸與孟加拉之間的天然屏障,長襲緬甸本土的準備。平時,緬甸并不像鄰國孟加拉那樣,容易遭受大型自然災害,政府、軍隊缺乏救援意識、救援經驗、救援合作。臨時成立的以總理為首的救災協調委員會,很難在短時間內調動、協調,運用國家資源,以有效抗災。 還有,緬甸近幾年將首都從仰光遷至內必都,而內必都的使館區尚在建設之中,各國駐緬使館仍留守仰光。兩地之間車程8小時,飛機1個多小時,平時聯系就多有不便,何況仰光在災害初期處于斷電、斷信的狀態之下,內外溝通協作將是多么困難。 另外,緬政府既要救災,又要執意舉行5月10日的新憲法公投,只在災區推遲公投。兩線作戰,精力分散。 更值得重視的是,整個救災情況的輿論報道幾乎被西方媒體壟斷,各種不利于緬政府的負面新聞完全淹沒了緬政府的救災努力。 災難初期,緬政府只允許中國、泰國、印度的救災物資進入,拒絕美國軍人救援,這完全是出于恐懼。據稱,緬甸最高領導人曾擔心,如果美國從海上進攻緬甸,將直取沿海的仰光,因而將行政首都遷至中部的內必都。美國一開始就提出讓軍隊進入援助,怎能讓緬政府放心?因而,緬政府無論如何都得頂住美國的“進門政策”。 需要以人為本,舍棄前嫌 當今世界已處于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時代,以人為本的理念需要大家棄前嫌搞救災合作。無論冒進和保守,都是救援手段,各有優缺點。美國的冒進仍然不能適應亞洲國家強調主權不容侵犯的現實,而緬甸政府的保守立場又實在不利救災工作。據稱,災害死亡人數已達7.7萬余人,原因之一是救災不力導致的第二波死亡。 在此情況下,冒進和保守之間,當取中間立場。冒進者退一步,保守者進一步,也許會海闊天空。 事實上,海闊天空的可能性完全存在。東盟、中國、印度等鄰國的立場就是積極的中道立場。東盟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倡導下,定于19日召開緊急外長會議,商討緬甸救災大計。中國內外兼顧,在全力打好四川救援攻堅戰的同時,不斷加大對緬救援力度。 因此,東盟可以充分用好在非典、禽流感、海嘯等大災害中積累起來的國際和地區救援經驗,勇敢地擔負起國際救援的協調者角色,盡快組建起一條包括各有關方在內的,有效的國際救援戰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