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論壇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亞非所 郭春梅 提要:身為“中國通”的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左圖)此次中國行雖只有短短4天,但他處處展現的“親華”形象深得中國人民喜愛。與這種外交上的“軟效應”相比,陸克文訪華在經貿、氣候變化等領域所取得的“硬效應”更加直觀。
4月9日,澳大利亞新任總理陸克文率龐大的政商代表團展開了為期4天的中國之行。從北大演講到博鰲論壇,從對話央企到與中央領導人的會談,從經貿到氣候再到人權,陸克文訪華所引起的一系列效應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雖有貿易摩擦、人權分歧,卻難阻中國人民對這位“中國通”的喜愛,中澳雙邊經貿、氣候合作也取得實質性進展,所有一切不得不讓我們驚嘆陸克文那長袖善舞的外交才能。 “親華”賺下“軟效應”
正如陸克文當選總理刮起“中國風”一樣,陸克文的此次中國之行也掀起了一場“陸克文熱”。陸克文人物傳記熱賣,國內電視臺對其多次專訪,甚至其隨行官員履歷、言論也被網站大量轉載。與澳媒體此前猜測的陸克文訪華將面臨的嚴峻挑戰或巨大壓力相比,中國媒體乃至老百姓對其要友好得多。“環球之旅”漏掉日本而選中國,也讓中國人更加喜愛這位“親華”總理。首位華裔部長的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中澳之間的“心理距離”。 對于西藏人權問題,陸克文訪華前談,北大演講時亦談,但一番“諍友觀”的言論卻將這一可能令中國尷尬的問題輕松化解,人們記住的只有這位中國“諍友”的流利中文。博鰲論壇上,以漢語“壓軸”的演講,更讓中國在國際上賺足臉面。
陸克文此行雖只有短短四天的時間,但卻因其至少在表面看來的“親華”形象,深得民心,從而為中澳關系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經貿收獲“硬效應”
與深得中國人民喜愛的“軟效應”相比,陸克文訪華在經貿、氣候變化等領域所取得的“硬效應”更加直觀。
針對中澳經貿摩擦問題表明立場,進一步鞏固了兩國貿易關系。陸克文訪華正值澳外資審查制度被指專門針對中國、中澳鐵礦石價格談判僵持不下之期。抵達中國的第一天,陸克文便與央企領導會談,再次重申“澳大利亞歡迎各國投資者前來投資,中國投資者和其他國家投資者一樣不會受到歧視,會與其他國家投資者一樣對待”,“任何重大外資投資的施行需得經過外國投資評審會考察”。此外,“供需問題由市場決定,尤其是一些大宗產品變動較大的市場”。從而化解了人們對澳外資審查制度的質疑,又巧妙地將貿易摩擦問題推向了市場。 中澳雙方一致同意共同推進自貿談判,拓展雙邊合作領域,提升經貿合作水平。鄰居新西蘭成為第一個與中國簽訂自貿協定的發達國家,而中澳自貿談判則處于停滯狀態。陸克文此次訪華力推FTA。在與溫家寶總理的會談中,陸克文表示,澳方愿在能源、資源領域成為中國長期、可靠的合作方,澳方愿加快雙邊自貿協定談判進程。自貿協定的達成將為中澳兩國經貿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營造更加開放和穩定的商業運行環境,創造更多的貿易投資機會。
中澳雙方在環保領域也取得實質成果。當選之初,陸克文就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列入“陸克文對澳大利亞未來計劃”的主要綱領之中。此番來華,氣候變化更成為重要議題。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買、賣方,中澳緊密的貿易關系為雙方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奠定了基礎。陸克文與溫家寶會見當天,兩國就發表了《關于進一步密切在氣候變化方面合作的聯合聲明》,宣布將舉行氣候變化年度部長級會議,為清潔能源技術和打造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高級別合作提供條件。 中澳雙方還達成了一系列能源和水利合作項目,包括澳大利亞將幫助中國發展可能是世界最大規模的太陽能城計劃,并資助一個澳大利亞水利監控系統對黃河、珠江和大凌河的監控試驗。澳方還承諾投入2000萬澳元用于清潔煤技術合作。正如陸克文在博鰲論壇上所說,“氣候變化是全世界面臨的最大的道德、經濟、環境和科學的挑戰”,中澳攜手將會“給全世界帶來很大的永遠的一種好處”,同時也將為中澳兩國開辟一片嶄新的合作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