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論壇 中國與次區域五國的關系在互利共贏中快速發展,成為中國推進“和諧周邊”建設的“示范區”。今后,中國參與次區域合作開發仍需更上一層樓,以全球視野統籌各方利益關系,以全球治理實現各方共贏。 3月31日,溫家寶總理出席第三次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領導人會議。自1992年亞行(ADB)啟動GMS機制后,區內五國(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日漸走上穩定發展、脫貧致富的軌道。期間,中國積極參與,并將其與大西南地區開發結合,推動上下游流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共贏。 首先,次地區經濟合作有利于次地區的全面發展。 大湄公河上起我國瀾滄江,下為湄公河,一路南下經六國,形成亞歐大陸向南自然延伸的廣闊流域,流域面積達256.8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2億。流域內土壤肥沃、森林密布,資源富饒,保存著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堪稱亞洲地區為數不多的資源寶庫。 冷戰結束后,大湄公河次區域開發曾掀起兩波高潮,一是上世紀90年代初,柬埔寨問題解決后,亞行于1992年推出以扶貧為宗旨的GMS機制,首次推行涵蓋流域內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共同開發,形成“大湄公河次區域”概念。二是1997年金融危機后,東盟(ASEAN)引導的地區合作浪潮興起,中國積極參與次區域開發,次區域逐漸走上國家和解,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道路。 隨著泛亞鐵路的建設,曼谷、河內、胡志明、仰光、金邊、萬象等中心城市陸續開辟對外航線,以及多個港口的建設,次地區正在形成連結海陸空的“泛亞交通網”",被稱為“新的亞洲生命線”。在GMS等諸多機制下,重點實施了交通走廊、電信骨干網、電力聯網與投資、貿易、旅游、農業等多個重點領域的合作。尤其是兩條高速公路“南北走廊”和“東西走廊”工程相繼竣工,支撐區內物流網絡的十字形交通動脈形成。 流域內各國不斷打破區內地理和制度限制,加大開放力度,與亞洲和全球的交流深化。次區域利用開發項目,強化吸引外資政策,經濟增速加快,地緣優勢開始顯現。次區域人均收入從1992年的630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100美元。 其次,次區域的發展也加大了區外國家的投入力度。 美國與次區域關系總體改善,尤其是與越南關系迅速推進,2007年越南國家主席阮明哲作為國家元首在越戰結束32年后首次訪美。日本也從小泉時代加強“湄公河外交”,福田首相更是將2008年定為“日本·湄公河交流年”,已于1月召開“日本·湄公河五國外長會議”。目前,一些美日的大跨國公司也紛紛將次區域視為規避中國和印度風險的最佳投資地。 次區域西向連結印度次大陸,東南跨海延伸至澳大利亞,占據輻射兩洋的重要地緣位置。因此,印度將次區域視為“東向政策”的關鍵跳板,將湄公河與恒河的連結視為“前進東方的天然紐帶”。澳大利亞則在2007年9月發表《2007-2011年推動大湄公河合作與融合戰略報告》,稱次區域關乎澳經濟、政治、安全和環境利益,加大戰略投資與機制化建設,決定未來10年每年向該區提供5000萬澳元援助,擴大影響力。 同時,鑒于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本地區面臨的最重要任務,一些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也加強了對次地區的關注和活動力度。 由此可見,次地區正在形成多方利益匯聚交融的新局面。因此,區域外國家加強合作與協調,理順關系,實現共贏,是大勢所趨。目前,各方可共同合作的領域有如下幾方面:一是加強生態保護,尤其是跨國水資源的聯合研究和合作開發。二是加強次地區較為突出的傳染疾病的防治,如禽流感、艾滋病、乙腦等。三是加強防范東南亞恐怖主義網絡“伊斯蘭團”(JI)由海上東盟國家向次地區滲透。四是加強多種開發機制的協調,降低重復開發,緩解人才不足矛盾。五是逐漸改善次區域五國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中國與次區域五國的關系在互利共贏中快速發展,成為中國推進“和諧周邊”建設的“示范區”。3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登由中國發改委、外交部、財政部聯合發表的《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國家報告》,詳細闡述了中國與GMS各國的經濟貿易關系,參與GMS合作的新進展,云南和廣西參與GMS合作情況,以及參與下一階段GMS合作的設想。應該說,這是一份十分得當、具體和具可操作性的國家報告。今后,中國參與次區域合作開發,仍需在國家報告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以全球視野統籌各方利益關系,以全球治理實現各方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