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劉軍紅 當前,美國的次貸危機已成為困擾布什的大難題。原因是,一向喜歡指導別國處理危機的美國,面對自家的“金融毒瘤”,雖屢施猛藥,卻總是不見效,以至錯過了最佳手術期,導致病灶擴散,演變為殃及世界的“金融瘟疫”。而更讓美國頭疼的是,次貸危機引起世界金融市場動蕩,全球資金無序亂流,美元持續貶值,美元體制的根基不再牢靠。 實際上,在次貸危機爆發前,美元就因美國的財貿赤字膨脹,持續貶值,令全球市場不安。只是對于美國來說,財貿赤字引起的美元貶值,不過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家常便飯”,無關痛癢,只需略加調整政策,搞幾手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就能保住美元不倒,甚至還會帶來一陣子美元強勢。 而眼下的問題是,次貸危機起因于美國的“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暴露的是美國金融監管體制的弊端,被稱為“金融資本主義危機”。它所引起的美元貶值,以及美元體制根基的動搖,恐怕就不是簡單的政策調節所能緩解的了,需要進行大規模的體制改革才能解決問題。 二戰后,美國憑借政治、經濟、軍事優勢和黃金壟斷地位,規定了美元與黃金的對等關系,構筑了事實上的美元體制。特別是1983年,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后,為確保石油消費利益,美國在紐約商品交易所開始掛牌經營“石油期貨交易”。這是世界第一家石油期貨交易市場,并規定了美元的單一交易貨幣地位,確立了美元體制的“石油支柱”。由此,美元猶如世界通用語言,憑借最低的交易成本,在全球暢通無阻。多數國家的貨幣也不得不以美元為媒介,與其它貨幣建立聯系。美元堪稱“超越美國”的貨幣;美元體制成為美國攫取財富、行使霸權主義的工具。 而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戰爭后,石油等戰略資源價格一路上漲,美元獨一無二的計價功能受到懷疑。特別是產油國,為確保石油收益不因美元貶值而縮水,開始探索改用歐元、日元等其他貨幣替代美元的方法。美元體制的“石油支柱”面臨動搖危險。 次貸危機的爆發,進一步暴露了美國金融資本主義的體制缺陷,直接危及美元體制的市場基礎。 上世紀70年代初,美元與黃金掛鉤后,美國利用紐約金融市場和龐大的貿易赤字,扮演全球資金(流動性)供給者角色,維護并強化了美元體制。如此,以美國為中心,以美元為表現的世界資金大循環,堪稱支撐美元不倒的根本保障。 上世紀90年代,為確保全球資金大循環,美國繼英國的金融大改革后,展開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大松綁,打破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界限,允許相互兼營。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養老金基金,以及商品基金等如雨后春筍迅速發展,形成“基金資本主義”,金融衍生商品泛濫,不動產、信貸債權等不斷被編入新證券,形成“資產證券化”潮流。同時,美國要求日本等其他國家開放金融市場,允許美國金融資本長驅直入,從而,形成了所謂的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 但美國主導的金融“兩化”,并沒有構建起相應的監管機制。一向自詡為資本主義楷模的美國,不僅爆發過會計丑聞,也出現過市場評級機構道德缺失,粉飾信用等級,隱藏金融風險的事端。次貸危機就是最典型的信用風險大曝光。 所謂次級貸款,是布什上臺后,為振興房地產市場,重振美國經濟的一項措施,即鼓勵銀行等對低信用者提供相對高的貸款利率,讓更多的人買得起房,刺激美國的房地產市場繁榮,支撐美國經濟。在低利率下,房價上漲,使用者還款能力不成問題。但2004年6月后,美聯儲持續上調利率,住宅價格下滑,次貸風險上升。而此時,評級機構并未降低次貸證券化商品信用等級,對市場投資者構成誤導。關鍵是,這種次貸證券已被銷售到世界各地,美聯儲無從把握其風險在哪里,更談不上有效控制風險。 可以說,美國的金融全球化與自由化在對世界分散金融風險的同時,也將控制金融的權力分散掉了,由此,也導致世界資金移動方向變調。因此,美國如何確保美元地位,維護美元體制恐將不再是一個小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