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 王錦
今天是伊拉克戰爭五周年紀念日。美國副總統切尼3月16日剛剛展開他以巴格達為首站的中東之行。然而,迎接他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造成40多人死亡的炸彈襲擊。當國際輿論對伊拉克的爆炸事件習以為常的時候,也許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事實———伊拉克的百姓已在動蕩與苦難中生活了五年。這五年來的局勢變化,使得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美國從最初高呼勝利,到如今站在充滿艱難抉擇的十字路口,面對著一道道伊拉克戰爭留下來的難題。 一、如何處理美軍在伊拉克的軍事存在? 在美軍攻陷巴格達取得“速勝”的時候,美國人也許不會想到,伊拉克被捅開的教派沖突會讓他們在這個漩渦里越陷越深。面對日益增長的爆炸事件和美軍傷亡,2007年1月,布什宣布了他的“增兵戰略”。在美國國內,“增兵戰略”招致了國會的質疑,為此布什不得不委托駐伊美軍司令彼得雷烏斯和駐伊大使克羅克2007年7月和9月兩次向國會提交伊拉克的形勢報告。如今,彼得雷烏斯和克羅克正在準備將于今年4月向國會提交的第三份報告。無疑,兩人將在報告中繼續為布什的“增兵戰略”辯護。但鑒于伊拉克“形勢轉好”和美在其他地區的軍事需要,撤軍也已成為共識。何時撤,撤多少,卻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美國防部長蓋茨主張效仿韓國模式,在伊拉克保持小規模的長期駐軍,但這只是一個長期政策,短期內不可能實現。在伊軍事存在何去何從,是目前困擾美國的第一難題。 二、如何平衡中東的力量對比? 伊戰之前,中東的兩個大國伊拉克和伊朗統治教派相異、力量相抵,又有著八年兩伊戰爭的歷史積怨,恰好維持著一種制約狀態。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的遜尼派統治,也推翻了遜尼派和什葉派在中東的力量平衡。伊朗失去了強勁的對手,卻多了一個孱弱的什葉派鄰居,可謂伊戰的最大得利者。這種力量失衡造成的伊朗坐大的結果,是美國在戰前未能預料到的。發展核武和支持恐怖主義是美國能找到的最好的遏制伊朗的理由。為了遏制伊朗美國從來都是不遺余力:協調大國推動對伊制裁;向以色列和阿拉伯溫和國家大規模軍售;企圖組織“遏伊聯盟”。招數用了不少,但中東伊朗坐大的趨勢依然明顯。 三、如何繼續推進“大中東民主戰略”? 布什在伊拉克戰爭前后曾多次提出要徹底改造中東,使之成為一個自由、民主、與恐怖主義絕緣的地區。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目的之一,就是推翻薩達姆的統治,把伊拉克打造成中東民主的“樣板”,以此作為在中東及世界其他地區逐步推進民主的第一步。2004年2月,布什政府提出“大中東倡議”,后又提出“大中東和北非倡議”,旨在向中東地區輸出民主,通過民主改造徹底消除中東地區的恐怖主義威脅。如今,伊拉克雖然舉行了選舉,但因政治和解尚未實現,整個民主制度的建立也就無從談起。美國選擇的第一個中東民主“試驗田”即遭遇欠收,接下來如何推進“大中東倡議”,該倡議是否會因美在伊拉克受阻而擱淺?要想在中東乃至世界推行民主,是否應放緩及改變策略也是美國現在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四、如何修復美國的領導權及結束信任危機? 布什發動伊戰的理由是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支持基地組織。如今,在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仍然難覓蹤影,五角大樓最近也承認薩達姆與基地組織無關。開戰的理由站不住腳,即便從西方的價值觀來看,伊戰也已變成了一場不折不扣的非正義戰爭。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國打了兩場沒有結果的戰爭,推翻了兩國政權,卻未能帶來和平與穩定。在國際范圍尤其在中東地區,美國的聲望已受到嚴重損害,“新干涉主義”站不住腳,“先發制人”戰略更是出師未捷。美國天天把“反恐”掛在嘴上,想給自己披上“道義”的外衣,未曾料在破壞國際法的同時,也搭上了自己的國際形象。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以“先發制人”戰略為指導、以“反恐”為名發動的,在國際上開了一個不光彩的先例。五年過去了,伊拉克老百姓還在苦難中煎熬,戰爭的發動者也面臨比開戰之前更難以解脫的困境。毛澤東主席曾論述過,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敵對雙方的力量對比,而是戰爭本身的正義性,關于這一點歷史會給我們答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