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務實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來到曲阜,給中日關系充實了文化題材。由此也使山東的傳統文化底蘊煥發了時代的新活力,堪稱2007年中日關系最圓滿的句號。
2007:由“思考”到“構建”
恢復邦交正常化以來的35年歷程,中日關系始終伴隨著國際格局演變的主旋律,反映著大國關系發展變化的基本軌跡。35年來,中日關系在冷戰陰云中起步,于世紀交替中走過“而立之年”,如今處在走向“不惑”的關鍵期。“不惑”意味著理性,而理性基于成熟的思考。中日關系歷經顛簸,已進入積淀成熟的戰略思考期。
聚焦2007,中日關系堪稱從思考走向構建的“序章之年”。如果說2006年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安倍晉三“破冰訪華”,主張“戰略互惠關系”新概念,使中日關系駛入思考期;那么,2007年中國總理溫家寶“東瀛融冰”,提出構建“中日高層經濟對話”新機制,主張中日經濟戰略合作,給“戰略互惠關系”賦予了時代新內涵,中日關系走向了“積極構建的新時代”。
2007年4月,溫總理訪日,展開了中日經濟戰略合作新時空;年中,國防部長曹剛川訪日,揭開兩國安全合作新篇章;上月,我軍“深圳號”入港東京灣,實現了自1934年后73年來中國軍艦首次出航日本,中日軍艦互訪終于成行;年底,首輪“中日高層經濟對話”舉行,重筆勾勒了中日經濟戰略合作的遠景。
眼下,福田康夫首相訪華,給本年度的中日關系畫上圓滿的句號,為明年中日關系構建“飛躍年”奠定了良好基礎。1978年福田康夫的先父福田糾夫代表日本政府與中國簽訂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2008年剛好30周年。同時,2008年7月,日本主辦八國峰會,8月中國主辦奧運會,兩國的戰略合作、相互支持,必將給中日關系帶來新突破。
大時代:經濟關系的融合
中日政治關系一波三折,但經貿關系穩健發展,大勢如潮,成為維護中日整體關系穩定的壓艙石。
實際上,中日恢復邦交以前,中日經貿關系就未曾中斷過。眼下,中日貿易額突破2000億美元,中日同時受益,經濟規模同時擴大,已證明中日產業間存在“相對的比較優勢”,意味著中日經濟的互補性仍是促進彼此發展的動力之一。
中日經濟的互補,集中表現在日本對華投資的擴大,及相關產業對中國市場的轉移。冷戰結束后,世界資源、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出現前所未有的重新組合與配置。這個過程導致日本原有的產業、企業開始失去比較優勢和世界競爭力。中國市場的開放,為日本產業找到了煥發比較優勢的新空間。日本企業通過對華投資,利用中國的低成本,實現了“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重新贏得了全球競爭力。中日經貿關系出現了產業相互融合的新特點。
2008:走向飛躍
年初,溫總理訪日,確定高層戰略對話框架,為中日展開節能、環保及金融服務等新興市場,提供了政治保障;年末,福田首相回訪,給中日經貿關系引進了文化新題材,為明年中日關系迎來“飛躍年”,打下堅實的基礎。
思考是為了解決問題。面向“不惑之年”,中日兩國已在戰略思考的基礎上,以時代的緊迫感,扎實合作,“共同構建”。
目前,東亞能源緊缺、環境惡化、貧富差距拉大,以及疾病、災荒、走私、販毒乃至恐怖活動等非傳統威脅上升,其安全影響遠超出某國范圍,也不以民族、制度,甚至意識形態為限。單獨的國家力量、傳統的軍事手段,特別是美國為中心的雙邊軍事同盟無法應對。
中日戰略對話和高層政策協調,打破了“政經分離”的不正常形態,為中日關系構建了時代新模式。隨著經濟融合加深,中日兩國形成了覆蓋地區的產業、貿易網絡,地區產業分工體系日趨形成,地區共同利益日益突出。東亞地區的產業分工體系,可謂地區安全利益和安全體制的基礎。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維護中日經貿關系的穩定、縱深發展,已成為關乎兩國關系以及國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大勢如潮,已是時代的呼喚。隨著福田首相的訪華和明年胡錦濤主席的訪日,中日必將確立共同的發展目標,找到合理的共同利益契合點,完全可能展開符合時代潮流的“新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