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論壇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軍紅
近期,美歐5家中央銀行聯合發表聲明,擬對國際金融市場進行聯合干預,以便于確保避免“美國次級貸危機”死灰復燃。其動作之大,影響之深,引起全球再度關注美國次級貸危機。
盡管美國次級貸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影響不大,但鑒于當前我國金融體制處于轉軌階段,且股票、不動產等資產泡沫忽隱忽現,金融形勢并不穩定,美國的教訓仍值得我國金融行政部門和金融市場參與者密切關注。就其教訓而言,大致有三點需要引起注意:第一是如何應對金融全球化的風險;第二是如何確保證券價格形成的公平;第三是如何構建市場心理的穩定機制。這是確保我國金融市場體制、金融行政監管體制和金融政策體制穩定、有效的關鍵。
美國次級貸危機的本質
所謂“次級貸”,是指2001年后,美國為振興房地產市場,對低信譽者,或低收入者實行的“高息住房貸款”。其目的是能夠讓低收入者或低信譽者也買得起房子,支撐房地產市場繁榮,消化IT泡沫崩潰后遺癥,確保美國經濟健康增長。
在2004年6月前,美國執行超低利率,央行指導利率為1%。此間,對銀行等貸款機構而言,高息住房貸款不會引發不良債權問題,無疑是有利的。此間,次級貸并沒有表現什么風險。但2004年6月后,美國不斷提高利率,使原本就高于市場平均利率的次級貸利率上升,低收入者償還能力受到懷疑。銀行的“債務不履行風險”隨之上升。
尤其是,隨著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發展,作為一種債權,“次級貸”被金融機構編入了一種“新型證券資產”,并經由對沖基金等炒作,被賣到了世界各地。
次級貸債權的不良化,使“組合證券資產”風險上升,價格下降,導致對沖基金等金融機構經營虧損,甚至倒閉。結果,在金融市場上,各種金融機構不得不大量拋售“組合證券資產”,甚至將高信譽的證券資產也賣掉,回籠資金,導致歐美證券市場出現“麻痹”,全球金融市場混亂。
中國如何借鑒教訓
從次級貸由作為分散風險的工具,演變到全球金融風險病毒的過程看,次級貸危機可謂美國主導推動的金融全球化與自由化的直接產物。
第一,金融全球化與自由化,既是放松管制的過程,也是強化監管,實現“再管制”的過程。放松管制的目的在于刺激市場活力,激發金融產品的開發潛力;而“再管制”的過程,則是確保金融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前提,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美國次級貸危機的最大教訓在于美國在實現金融產品自由化的同時,忽略了新型金融產品及其交易的監管,結果導致美國在利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向全球分散金融風險的同時,也“分掉”了準確判斷金融風險和控制風險的能力。對我國而言,構建符合全球化時代的金融體系,既要開放市場,更不可忽視監管市場,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分散和控制金融風險。
第二,確保證券價格形成的公平性,是培育新型市場必不可少的前提。“信貸債權證券化”原本是分散不良債權風險的好方法。但美國的信用評級機制并沒有對其價格的形成進行合理的評估,結果,使其風險遠遠大于市場利益。在此,真實風險一經暴露,“證券信用的虛假評級”已無法確保投資者利益,從而引發集體拋售型市場混亂。由此,我國參與金融全球化與自由化,又需要首先構建具有充分“市場道德”的信用評級體系,以確保風險與利益的透明性。
第三,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不可忽視投資者心理變化。實際上,早在去年底,美國次級貸危機的前兆就已經有所表露,但時隔一年后,今年8月才全面爆發危機,這與投資者心理恐慌的全面形成有直接聯系。另方面,今年2月,紐約股市震蕩導致市場直接損失高達6000億美元,并沒有引發大規模的市場恐慌,而次級貸危機的市場損失雖然只有2000億美元左右,但卻掀起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場大動亂,顯然,這與投資者心理變化有直接關聯。
事實上,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場的投資行為并不都是依據合理預期的,而更主要的是“非理性化投資”。這猶如“選美投票”,投票者若想確保“中簽率”,就不得不采取“趨眾投票”策略。回顧中國股市的大起大落,也基本反映了這種傾向。為此,要想確保金融市場穩定,就不可避免地要培育市場投資者健康合理的投資心理。在此,投入力量,普及金融知識,形成市場文化,也是構建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