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論壇
氣候變化問題異常火爆凸顯世界各國相互依存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對此急需通過國際組織與多邊機制加以全球治理,但卻遭遇個別發達國家唯我獨尊橫加阻攔的困境。 2007年國際形勢熱點紛呈,氣候變化最是炙手可熱、貫穿全年始終。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委員會(IPCC)在年初便陸續發布系列研究報告,為世人敲響氣候變暖加劇的警鐘,氣候變化遂成為今年各大國際會議的焦點議題。目前正在印尼巴厘島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更是將氣候變化問題推向高潮。此次大會于12月11日發布決議草案,為2012年“后京都議定書時代”應對氣候變化確定了“巴厘島路線圖”,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減少25%至40%,重申應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強調經濟社會發展和消除貧困仍是發展中國家“首要的和壓倒一切”的優先解決問題,支持發展中國家通過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更清潔的經濟增長,決定啟動進一步減緩氣候變化的談判進程。 氣候變化問題之所以現在空前火熱,原因有四:一是人類活動致使全球變暖加劇,從而引發極端天氣與重大自然災害頻發,如不盡快采取實際行動加以遏制,人類可持續發展乃至生存都將受到嚴重威脅;二是氣候變化充分反映了非傳統安全問題與傳統安全問題的交織互動,容易引發或加劇地區沖突,是復合性的重大國家安全問題,因而備受國際社會關注。例如,美國重要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于11月5日發布研究報告指,氣候變化可能成為美國決策者面臨的最重大的國家安全挑戰之一,因為它可能會引發大規模移民和水資源爭奪戰,并導致國家間力量重新調整;三是時間緊迫,由于取代即將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的新框架協議獲得各國批準要花上兩年時間,故國際社會須在2009年底前達成新協議,而各國經過談判達成新協議也需兩年左右時間,故在2007年底開始啟動新一輪多邊談判;四是氣候變化問題關系到各方根本利益,為維護各自切身利益、搶占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新規則的主導權、爭奪國際事務話語權、占據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及其技術標準的制高點,各方已經并將繼續展開激烈的討價還價與復雜博弈。其中,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不顧氣候變化主要是由發達國家歷史排放積累所導致的事實,極力向發展中大國推卸責任。廣大發展中國家則堅決捍衛自身發展權益,強調發達國家應在“后京都時代”繼續率先減排并應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與資金援助。 氣候變化談判未來能否如期達成新協議,關鍵取決于美國。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為富不仁”,至今仍未加入“京都議定書”,頑固拒絕承擔溫室氣體量化減排責任。隨著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可能帶來的變局,完全只顧一己之私的美國現有政策將難以為繼。 由于經濟持續高增長,中國將很快成為溫室氣體世界第一排放大國,中國也因此成為各方矚目的一大焦點,并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中國政府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有效統籌國際與國內兩個大局,不斷化被動為主動:在國內,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實現“又好有快”發展,大力推進節能減排,不斷增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在國際上,堅持自身的發展中國家定位,一貫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始終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與以“77國集團”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團結協調,共同推動氣候變化問題的公正合理解決。中國積極主動與務實負責的立場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各方代表和聯合國官員指出,中國對談判取得進展以及全球達成共識起到了關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