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環境問題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今年,八國峰會、地區合作系列峰會、乃至聯合國安理會,都將環境問題納入核心議題;而眼下正在巴厘島召開的聯合國環境大會更掀起了一波綠色高潮。 在中國,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和資源已成為一種新型社會道德;而節能環保意識和行為,也漸趨變成衡量一個人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甚至是獲得社會承認的條件。可以說,中國人已經走到了環保的時代前沿。 全球化的時代,環境問題已超越了國界,成為地區問題和全球問題。由此,改善環境也無法僅限于某一個國家的單獨努力。而另一方面,環境問題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又有不同的表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關注的焦點也不盡一致。 對中國而言,作為世界級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接近總人口的70%,而森林覆蓋面積卻僅占全部國土面積的17%。尤其是,受地理條件影響,干旱、洪澇、沙化日益侵蝕“國土安全”;江河湖海的污染,城市垃圾的堆積,更使可耕農田備受蠶食,人們的生存空間日漸狹小。這是中國最現實的環境難題。 而作為解決方案,即使在中國內部,也無法簡單使用一刀切的解決方式。比如,當長江流域發生洪澇災害時,黃河流域則很有可能正遭遇罕見的旱情;而西北的沙化、土地的農藥、化肥污染,也并非簡單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 由此,立足中國,面對現實,尋找切實改善環境的方法,堪稱中國經濟實現“綠色增長”所不可回避的問題。 事實上,從發達國家經驗上,我們可以驚奇地發現,發達國家之發達,并不僅限于工業、金融業,其農業也形成了“發達國家型農業”特征。在發達國家,農村是“最先進的綜合技術試驗園”。這里集約了植物學、遺傳工程學、醫學(獸醫學),乃至物理學,甚至經營管理科學;“農民”已成為一種“受尊重的職業”。在美國,農場主總是把自己的產業留傳給最優秀的兒子;在澳大利亞,具有高學歷的政府農業技術普及官員最終會選擇農業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而“農作物植被”則成為“天然的國土保護層”。農民根植于土地,經營著山林,維護著水源,扮演著神圣的“綠色國土守護神”角色。 把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賦予山林、綠水、農作物以環保價值,讓農民成為“綠色資產”的創造者和經營者,充當環保主力軍,讓農村成為環境保護、國土保全的主戰場。這是中國適應時代特點的環保新創舉。 誠然,中國的農村環保還有很大空間,更有無法計量的市場價值。重要的是,今后如何將“三農經濟”、“三農環保”與“城市經濟”和“城市環保”相結合,如何使“中國的農村環保”與“全球氣候潮流”相融合。在此,構建“三農環保”的市場價值體系,確保農民環保利益,切實讓農民嘗到環保甜頭,則成為中國經濟與環境均衡發展的時代課題。 當前,根據京都議定書,歐盟已開發了“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聯合國也認可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資產價值”,“二氧化碳排放權”成為一種值錢的東西。這給人類的環保事業探索了一條新的市場化道路。中國如何賦予“三農環保”以更大的市場價值,形成“綠色資產交易市場”,讓“三農環保”的投入得到積極的市場回報,恐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的市場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