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屆亞洲石油和天然氣大會近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會議討論了能源供求、安全、運輸、技術開發等問題,呼吁亞洲各國加強多邊合作以確保亞洲能源安全。聯系到年初簽署的《東亞能源安全宿務宣言》,種種跡象表明亞洲能源安全合作已引起本地區國家高度重視,在今后若干年內將有更大的發展。
亞洲國家的經濟和政治體制差別很大,地理上各國相距遙遠、交通不便,沒有地區性的能源運輸網絡,因此各國間的能源合作和地區能源一體化程度遠遠落后于歐洲和北美地區。不過,隨著近年來亞太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能源消費和進口大幅度增加,各國對地區安全能源合作的重視程度有顯著提高,中、日、韓等紛紛提出各種能源合作方案,亞洲能源安全合作地區合作呈現良好勢頭。
目前,亞洲各國共同面臨消費增長迅猛、對外依賴嚴重等難題,而且在節能和新能源技術等領域互補性較強,從長遠看,亞洲特別是東亞能源合作領域多,前景廣闊。但未來地區能源合作仍面臨體制不一、互信不足等諸多困難。該地區能源問題十分復雜,不僅供需矛盾尖銳,對進口石油依賴日益突出,彼此之間在海外資源開發等領域競爭激烈,而且與諸多傳統安全問題,如領土、邊界爭端、地緣戰略競爭乃至核問題等糾纏在一起,解決難度大。
因此,構建地區能源安全合作機制,要從多方著手,相互推動。綜合來看,宜著手建立和完善以下幾方面合作機制:
一是安全對話與溝通機制。在諸多因素中,影響各國在能源問題上進一步合作的首要障礙是各方對能源安全的理解存在較大偏差。為緩解地區能源競爭和摩擦,消除彼此在能源安全等問題上的不理解和誤解,有關國家之間應努力探討和推動建立政府間能源戰略對話機制,將能源合作納入地區戰略對話。
二是企業交流與市場合作機制。盡管地區主要國家能源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已取得一定進展,但與本地區能源企業的規模、地區能源市場的潛力等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各國企業間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勘探開發、煉油化工和石油進口方面的合作,推動亞洲石油和能源市場的建立。
三是能源技術與環境合作機制。加快日韓等在煤炭清潔利用、節能、新能源開發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對中國的輸出。建立在環境外交領域的對話與合作機制。
四是運輸安全合作機制。首先,改善地區脆弱的能源儲存和運輸網絡,加快建設區域性油氣運輸管網。其次,加強反海盜、反恐怖及有組織犯罪等領域的海上安全合作。同時,著手建立和完善海上溢油應急處理系統。
五是地區能源安全組織與法律機制。宜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參考“歐洲能源憲章”和國際能源機構形成自己的“東亞能源憲章”和東亞能源機構;二是建立共同儲備和應急反應機制;三是建立對話與信息交流機制,如建立“亞洲能源合作論壇”、組建東亞石油信息共享網絡等等。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