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各主要媒體的民意調查顯示,安倍內閣支持率連續下降,社會壓力悄然增強。面對參院換屆選舉,其執政環境日趨微妙。
據以日本政經界為主要讀者群的《日本經濟新聞》調查,去年9月,安倍上臺時,內閣支持率一度高達71%,但此后連續下降。今年6月底,參院選舉迫近,安倍內閣支持率卻跌破40%大關,下降到36%,成為2001年2月森喜朗內閣跌破40%后的最壞成績。此外,《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兩大報業集團的民意調查,也都顯示出相同的傾向。這反映出日本社會對安倍內閣的失望已帶有普遍性。民心渙散,社會壓力增強,使其執政環境日顯微妙。
安倍高唱“建設美麗的日本”上臺,提出“改革與成長并重”,“創新與開放共舉”的經濟增長戰略,并模仿“里根經濟學”,主張“保守主義改革”,試圖通過“壓縮政府資產、削減財政支出”,實現“不增稅的財政重建”。對此,日媒體曾以“安倍經濟學”對其加以贊賞,期待開創“日本版新經濟”。
但在執政實踐中,安倍的經濟改革思想明顯變調。從財政改革看,2007年度的預算雖大幅削減了國債發行額,國債依存度也降到了10年來最低水平,但一般財政支出總額卻反而增加了16.5%,“政策性支出”出現3年來的首次增加。
在對外關系上,安倍雖欽定“亞洲門戶戰略”,力爭亞洲資源服務于日本經濟增長,但面對全球化下的企業并購浪潮,安倍政策又表現了“拒絕外資”傾向,對外資層層設阻,縱容企業反“敵對收購”,引起內外市場疑慮,使“創新與開放”戰略再次走樣。對此,《日本經濟新聞》曾大聲疾呼,要求放棄“單行線似的國際化”,走“雙向對外開放道路”。
安倍當選,可謂一帆風順,但其之后的政治路程,不幸被“少年得志”這句古訓所言中。首先,日本社會至今認為安倍政權不過是建立在“小泉搖籃中的樓閣”。自民黨在2005年眾議院大選中的獲勝,僅僅反映了“小泉的公信”,并不等于給安倍樹立了“政治威信”。其次,安倍的組閣不過是遵循了“論功行賞”的邏輯,其政治“弟兄”丑聞不斷,讓國民大失所望。尤其最近,以防衛大臣久間章生為代表的一大群閣僚,或染指金錢,或口無遮攔,讓百姓失望,使政權威信掃地。安倍的“用人之道”,不僅給在野黨提供了反攻的機會,也使原本親近的部分保守勢力敬而遠之,冷眼旁觀其變。
面對參議院選舉,安倍更表現了“重選舉、輕政策”的一面,為壯大自身實力,不惜拉“郵政造反派”復黨,進一步損壞了改革形象;同時,不顧全球和地區秩序大局,一意孤行,醉心修憲,刻意追求“改變戰后體制”,對老百姓關心的社會保障、貧富差距等民生問題拿不出有力的對策,引起社會廣泛不滿。對此,日本最大的反對黨民主黨黨首小澤一郎甚至譏諷其過早患上了“政權末期綜合癥”。
當今世界,雖流行“媒體政治、時尚政治”,帥哥靚女、華麗服飾和政治演技頗為得勢。但時尚畢竟是時尚,潮流過后,浪淘盡,泥沙總會沉淀。若安倍還是僅靠“技巧”和“時尚”,恐怕很難贏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