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美國總統布什宣布今秋將牽頭召開由“反對暴力、承認以色列以及支持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和平相處的國家”共同參加的中東問題國際會議,重啟中東和平談判。布什此前一直對巴以和平漠不關心,并拒絕舉辦中東和會,如今忽然表現出對中東和平進程如此的熱情,這一突然轉變不免引起諸多疑問。
自七年前上任以來,布什在中東和平問題上一直態度消極,對沙龍以及以色列打壓阿拉法特給予無原則支持,這直接導致了中東和平進程的死亡。雖然布什也提出了兩國解決方案以及和平路線圖,但并未著力推動,甚至還一再拒絕和反對由阿拉伯國家以及法國、俄羅斯提出的舉行中東問題國際會議的建議。為此,布什在中東和平問題上一直在國內外備受批評。
如今,布什的政策發生180度大轉彎,這既與當前中東問題面臨新的重大變化密切相關,也透露出布什的種種其他考量。
分析起來,布什此時提出舉行中東和會主要有四方面考慮:第一,中東問題面臨新的形勢,為重啟和平進程提供了“機遇”。這主要表現在:巴以內部正式發生分裂,阿巴斯終于下決心與哈馬斯決裂,布什視阿巴斯為和平伙伴;以色列逐步渡過“后沙龍時代”,擺脫去年夏天黎巴嫩戰爭失敗引發的政治危機;以沙特、埃及和約旦為首的溫和阿拉伯國家今年3月通過“阿拉伯倡議”,表示愿集體與以色列實現和平。其二,布什在伊拉克、伊朗以及黎巴嫩問題上陷入困境,民主改造計劃面臨失敗,希望借在中東和平問題上有所作為來換取阿拉伯國家在伊拉克、伊朗等問題上的支持。第三,國內政治考慮。一方面,布什在伊拉克問題上遭到民主黨猛烈炮轟,新伊拉克戰略走向失敗已成現實,另一方面,總統選舉戰已經打響,布什在共和黨內部面臨巨大壓力,希望他在中東和平進程問題上能有所作為,幫共和黨重拾信心。第四,個人因素。2002年小布什曾發誓要在任內實現巴勒斯坦建國,如今任期屆滿,在此方面仍無一點建樹,巴勒斯坦建國夢離成真似乎越來越遠。布什的前任老布什、克林頓在和平進程上都有所建樹,前者有馬德里中東和會,后者有戴維營會談。與他們相比,小布什背負著伊拉克問題的沉重歷史包袱,如今要想在史冊上留下美名,似乎只有推動中東和平這一條路可選了。此外,布什的好兄弟、英國前首相布萊爾近日已被正式任命為中東問題四方特使,欲在中東和平問題上大顯身手,布什也愿意助其一臂之力,答謝其在伊拉克問題上的鼎力支持。
布什的這一倡議,對已陷入死亡絕境的中東和平而言,是一個好消息。國際社會也給予了積極評價。但是,輿論普遍對布什的意圖、誠意、投入多大精力以及和會能取得多大成果持懷疑態度。
從當前看,中東和平條件還不成熟。巴勒斯坦方面,巴陷入內亂,無暇顧及和平,無論是哈馬斯還是法塔赫都不能代表巴勒斯坦。布什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進一步把哈馬斯推向對立面,同時也把阿巴斯推到死角,被巴人視為“傀儡”。以色列方面,“后沙龍時代”的以色列尚未徹底擺脫內部政治危機,缺乏強人的以色列和沒有了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一樣,沒有擁有足夠威望的領袖敢在和平問題上下決斷。而且,以色列對目前實現巴以和平并無信心,以色列已聲明目前不會討論最終地位問題;從美國來看,在伊拉克和伊朗核問題雙重困境前,布什能騰出多大精力來應對和平進程,還是未知數。而大選在即,布什恐怕也不敢過多向以色列施壓,以免觸怒國內猶太游說集團;此外,中東和平的重要參與者能否與會,還未可知。敘利亞不僅懷疑美意圖,還不信任美能擔任起“誠實的中間人”這一角色。而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的哈馬斯都是重要政治力量,但它明顯不符合布什提出的參加和會的條件。而缺少他們的參加,和會的意義和成效就要大打折扣。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