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近期訪問印尼,簽署了“日本印尼經濟伙伴關系協定”(EPA),標志著日本主導的“東盟核心圈”初步框定,其亞洲戰略逼進“地緣要塞區”,從而對我“周邊戰略”構成牽制。
日本的戰略意圖
此輪日本與印尼簽訂的EPA表現了新特點,突出了深層戰略意圖。
大幅讓利,力求速戰速決。協定規定雙方貿易額的92%實行免稅。這種優惠關稅,反映了日本對印尼的政策意在追求“速度”,搶占地緣要塞。
綁定能源資源,確保戰略利益。日本進口天然氣1/4來源于印尼。為保穩定供給,日本要求印尼在制定新能源出口限制前,事先通報日本。
搭建戰略伙伴關系,確保地緣戰略制高點。安倍上臺后,針對蘇西洛政權對外政策呈親日的“向東方”傾向,順勢抓住印尼,搭建戰略伙伴關系,積極謀求地緣戰略控制權。對日本而言,印尼不僅是其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更因其地處馬六甲要塞,緊扼日本海上生命線;且其所轄的廣闊海域、豐富的礦產資源、錯綜復雜的民族宗教關系,乃至龐大的華人網絡,直系日本地區“非傳統安全”根基,可謂關乎其亞洲戰略成敗關鍵。
與中國拼速度,搶空間
1999年WTO西雅圖會議破裂后,日本的外經戰略走向以“雙邊”補“多邊”道路,積極構筑“經濟伙伴關系協定”(EPA),推動“東亞共同體”,營造全球競爭根據地。日本EPA戰略更強調主導地區“規則、制度、標準”的制定權和資源控制力,堪稱推動地區制度“日本化”的戰略工具。因此,日本總將確保主導權作為關鍵目標。2001年,小泉政府在亞洲優先啟動與老東盟成員國的雙邊談判。2002年至今,日本已先后與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包括文萊)等達成協定。但始終未將印尼納入地區戰略的優先范圍。
到2004年底,東亞峰會機制確定,地區合作形勢劇變;同時,日韓談判擱淺,我對東盟又先行“早期收獲計劃”,取得地區合作主動態勢,日本的區域化政策陷入相對被動。為牽制中韓,日本出臺了“FTA戰略基本方針”,推動東亞共同體,2006年初,進一步提出“快攻東盟,牽制中韓”戰略,鎖定2007年,全速構建“東盟核心圈”,構建事實上的“東亞共同體”。自此,印尼始被作為日本的地區戰略要塞。
啟動新戰略,邊緣化中韓
日本印尼EPA的簽訂,標志著日本已完成了對“老東盟核心圈”的圈定,為其進一步擴展空間、充實內涵、爭奪地區主導權奠定了基礎。
首先,日本將不再擁立東盟為頭,而是正面爭奪地區秩序主導權。1997年后,迫于東亞整合形勢不明,在區域合作上,日本凡事推東盟當頭,自扮幕后導演。而今,東盟內部整合深化,經濟全面復興。同時,近年來,東盟已先后與中、韓、日、美、歐盟以及澳大利亞、印度等區內外大國展開全方位經濟合作,“主駕駛”地位日漸提升。對此,日本倍感威脅,并早在2006年初就確定了“廢除東盟主導地位,正面奪取地區秩序主導權”方針。今取印尼,占據地緣要沖,無疑,為日本加快奪權戰略提供了便利。
其次,瓦解“10+3”,力推“10+6”,擴展海洋空間,令中韓邊緣化。鑒于中韓已先于日本與東盟建設“自貿區”,而日本奉行小雙邊政策,僅限于10+3,難有大作為。為此,2005年初,日本外務省決定“拉澳新印為伍東亞”,拓展海洋空間,借民主和價值觀,扯開戰線,迫使中韓邊緣化。
第三,大搞“節能、環保外交”,確保自身政治利權。在日本看來,要確保其能源權益,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別國設定“能耗指標”,搞“配給制”。通過約束別人,確保自己權益。目前,日本已開始推動10+6能源部長會議設定“能耗指標”,爭取2009年最終實現“區內能源配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