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姜洋 鄧云峰 報道
好心捐贈的衣物,竟在某直播間被售賣。10月19日,四川黃女士遇到件怪事,此前她委托朋友捐贈一件白色蕾絲衣物。該衣物因一顆水晶扣缺失購買時曾獲優(yōu)惠,另一顆紐扣是至親長輩發(fā)現(xiàn)袖子扣不上,在家找了顆普通紐扣縫上的。近日她在某直播間“偶遇”同款衣物,以88.89元買下后,通過那顆獨一無二的縫補紐扣,確認這正是自己當初捐贈的衣服。
這場充滿諷刺的“重逢”,不僅刺痛了個體的善意,更是暴露出公益鏈條中可能存在的監(jiān)管漏洞和暗箱操作。咱老百姓捐衣服,圖的從不是回報,只是想給困境中的人遞一份溫暖。可當愛心物資被悄悄變成他人的牟利工具,毀掉的不只是一件衣服的公益價值,更是大家對公益的信任 —— 下次再捐贈,可能就會猶豫:我的善意,會不會又成了別人賺錢的籌碼?
要解開這份信任困局,關鍵就在于讓公益流程徹底 “曬在陽光下”。大家捐出去的衣服,誰來分揀消毒?運輸過程有沒有人監(jiān)督?最后是送到了受助者手里,還是有合理原因進入了義賣渠道?這些信息不能是模糊的 “謝謝捐贈”,而應該像那顆縫補的紐扣一樣,讓公益帶上應有“身份標識”,讓每一份善意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抵達該去的地方。
責編:姜洋
審核:王磊
責編: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