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馮煒程 報道
論戰的最大意義,在于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壁壘!
近日,羅永浩與西貝之間的爭執將“預制菜”這一話題推向輿論風口。一方指責知名餐飲企業以預制菜充當場制菜品卻收取高價,另一方則堅決否認并揚言訴諸法律。論戰持續多日,勝負未明,但參與者越來越多,圍觀者數以億計。記者認為,這場論戰無論最終誰勝誰負,都對預制菜產業本身是一次難得的“正名”機遇,甚至可能推動其從灰色地帶走向陽光之下。
長久以來,預制菜產業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消費者缺乏認知,有的認為其不安全、不健康;使用預制菜的餐飲企業則常常藏著掖著,生怕顧客知道后影響消費體驗。這種“不敢說、不愿說”的局面,導致預制菜在公眾視野中始終蒙著一層陰影。盡管預制菜在標準化、效率化和食品安全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其價值一直被低估甚至誤解。然而,此次論戰將這一問題徹底公開化、透明化,迫使公眾、企業和監管者共同直面這一議題。
論戰的最大意義,在于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壁壘。消費者通過這場爭論意識到,預制菜并非“洪水猛獸”,而是現代餐飲工業化的產物,其生產、加工和運輸都有相應的標準和規范。事實上,預制菜在食品安全、口味穩定和供應鏈效率方面的優勢,是傳統現制菜品難以比擬的。例如,通過中央廚房的標準化操作,預制菜可以大幅降低食品安全風險,避免后廚操作中的交叉污染和人為失誤。同時,預制菜也能有效緩解餐飲行業的人力成本壓力,為連鎖餐飲的擴張提供堅實基礎。
更重要的是,這場爭論為預制菜行業的標準化和透明化提供了契機。隨著輿論發酵,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認知逐漸從“是否使用”轉向“如何規范”。許多人也開始呼吁,餐飲企業應當提前明示菜品是否為預制菜,并將選擇權交還給消費者。這種訴求倒逼行業思考:如何建立更完善的標準體系?如何通過標簽化、信息化手段增強透明度?如何讓預制菜從“幕后”走到“臺前”,成為消費者放心選擇的產品?
這場論戰或許只是一場商業糾紛,但其影響卻遠超事件本身。它像一束光,照進了預制菜這一長期處于灰色地帶的領域,讓公眾得以看清其真實面貌。未來,隨著標準逐步完善、透明度不斷提升,預制菜有望真正擺脫爭議,成為餐飲行業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這,或許正是這場爭論最大的價值所在。
責編:鞏小龍
審核:張辛
責編:張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