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近日,多地連續發布高溫預警。在副熱帶高壓的掌控下,未來一周,我國北方大部暑熱升級,黃淮、華北等地將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總體來說,東北、華北是悶蒸桑拿的感受,西北則以干熱暴曬為主。
自7月3日以來,山東已持續出現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日最高氣溫突破7月歷史極值。走在街頭,熱浪撲面而來,汗水瞬間濕透衣衫,高溫預警不斷,酷熱成為生活的主調。只要離開空調房,外面瞬間變為“熟人相聚”的炙熱場景。
與洪水、颶風和地震等其他環境災難相比,高溫是“看不見”的無聲殺手,然而人們對于高溫的危害卻始終不夠重視。
知:
熱射病是最嚴重的中暑
從臨床表現來看,中暑由輕到重可分為3大類:先兆中暑、輕度中暑、重度中暑。
熱射病是指因高溫引起的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起神經器官受損。它是中暑癥狀中最為嚴重的一種,是一種致命性急癥,以高溫和意識障礙為特征,起病前往往頭痛、眩暈和乏力,之后出現高熱、無汗、口干、昏迷、血壓升高,呼吸衰竭等現象。
熱射病可分為勞力型和非勞力型,勞力型指夏季劇烈運動者、高強度體力活動者;非勞力型常見老人、嬰兒、孕產婦等體質稍弱的人群。
從輕微中暑發展到致命性熱射病,可能只需要短短幾小時,不及時救治將導致不可逆的器官損傷。熱射病致死率極高,死亡率可達到50%以上,堪稱“夏日隱形殺手”。
防:
“避曬補水”是關鍵
某些職業人群面臨更高的中暑風險,建筑工人、環衛工人、交警、快遞員等露天戶外勞動者,因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成為熱射病的“高危群體”。
“避曬補水”是關鍵。勞動者應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合理安排工作量和作息時間,避免高溫時間露天作業,或適當減少高溫時間的工作量;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切忌口渴了才喝水。
老年人、兒童、慢性病患者及孕產婦也是“重點保護對象”。這些人群要盡量避開高溫高濕環境;兒童盡量在早晨或晚上選擇陰涼處進行戶外活動;孕婦和老年人盡量待在涼爽的室內;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應適量飲水。
值得一提的是,家長尤其注意要做好監護工作,不要將孩子獨自留在封閉的汽車內,相對于成人,小孩的體溫上升很快,由于身體代謝旺盛,其體內水分流失速度也較快,以免孩子受到高溫侵害。
最后,日常飲食要適當清淡一些,可以補充一些鴨、雞、魚等高蛋白的食物,補充人體所需。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過度勞累。
救:
身邊有人中暑怎么辦
若在高溫高濕環境下暴露30分鐘以上,出現頭暈、口渴、乏力這些先兆癥狀,伴隨體溫升高38℃以上,有皮膚灼熱、意識模糊等表現,這就確定已中暑。一旦發現有人中暑,首先要將患者迅速脫離高溫、高濕環境,轉移至通風陰涼處。
中暑癥狀進一步發展,可能引發熱射病。一旦發現熱射病,現場救治最重要的是:快速、有效、持續降溫,牢記以下步驟:
①立即撥打120,一刻別耽誤,這是最關鍵的!熱射病是急癥,必須有專業的醫療救治;
②及時脫離高溫環境,將患者轉移至陰涼通風環境,盡快除去患者全身衣物以利于散熱,如抽搐,側躺,可以減少身體產生的熱量,有利于緩解病情;
③物理降溫:使用濕毛巾擦拭身體,使用冰袋冷敷患處,緩解發熱、頭暈等不適癥狀;
④切勿喂水喂藥,昏迷或意識不清的人,千萬別喂水喂藥,容易嗆到甚至窒息,要等專業醫生來處理。
誤:
別再把“熱”當小事
醫學界在每年夏季都會發出各種關于熱射病防治的科普警示,但熱射病的病例依然會或多或少地出現在急診室。除了各個方面對于該疾病本身的重視層度不夠統一之外,公眾對熱射病的認知還存在一些誤區。
在室內不會出現熱射病?
錯!熱射病并非室外專屬,溫度高、通風差的室內小環境也可能引起熱射病。像長時間待在封閉空間內的裝修工人、車間工人就屬于熱射病高危人群;一些老人居住在通風不良、沒有安裝空調的老舊房屋,也容易出現熱射病。
體溫不高就不是熱射病?
錯!夏季高溫高濕的天氣條件容易誘發熱射病,但熱射病并非夏季專屬。如在不通風的高溫廠房長時間工作的工人,面對熊熊烈火的消防員,甚至冬季蒸桑拿的人都可能發生熱射病。因此,在其他季節也需要考慮患者的特殊情況,以免延誤治療。
出現熱射病癥狀,在家降溫即可
錯!輕度中暑及時降溫即可,但當患者出現高熱、無汗、意識模糊、驚厥,甚至無反應等熱射病癥狀時,不要猶豫,及時撥打120送醫。
(海報新聞編輯 馬婉瑩 綜合央視新聞、工人日報、光明網、環球網等)
責編:付興帥
審核:馮世娟
責編:馮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