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評論員 朱延魯
最近幾天,北京兒童醫院“拒絕上學門診”一號難求的現象受到廣泛關注。據央視新聞等媒體報道,該門診自去年6月份開診至今的10個月時間里,已接診近一萬人次,且就診人數還在持續增多,甚至出現了一號難求的現象。
拒絕上學門診,屬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診療服務的范疇。從報道來看,不管是就診學生的人次,還是“拒絕上學門診”呈現出的“火爆”場面,都著實讓人咋舌,更何況這還只是一家醫院的數據,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當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嚴峻性。
傳統觀念中,學生不上學常常被簡單地歸結為“偷懶”“任性”或者“不懂事”,認為是其情緒化的表現。其實不然,根據相關研究,很多學生之所以在求學過程中出現“拒絕上學”的情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承受了自己難以承受的壓力或困擾,而這些壓力或困擾的來源有的是學生自己的認知偏差,有的則是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還有的是學校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與困難等。
不可否認,通過“拒絕上學門診”提供的專業診療服務,一定會有部分學生能夠逐漸克服心理障礙,重新找回對學習的興趣與信心,從而順利返回校園。但需要看到的是,不是每一名有類似困擾的學生都有機會接受專業的診療服務,即便是那些到醫院就診的學生,也不是都能徹底解決問題,畢竟就算是專業的診療服務,能夠干預的因素也相對有限。有些導致學生“拒絕上學”的因素,是在醫院診療服務可及范圍之外的。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拒絕上學的問題,最好的辦法是構建起一個涵蓋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綜合預防與干預體系。
比如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當樹立正確觀念,尊重孩子的個性與興趣愛好,鼓勵孩子全面發展,而不是一味強調考試成績的重要性,避免給孩子帶來過多壓力。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解決學生“拒絕上學”問題的關鍵環節。對學校來講,應當不斷優化教育教學模式和校園管理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學開展心理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危害學生身心健康和正常學習生活的校園霸凌等現象更要有效防范、有力打擊。此外,還應當在全社會范圍內不斷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加強正確教育理念與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引導、打造更多適合青少年學習與社交的平臺等,從而為青少年營造出更利于其學習與成長的社會環境。
“拒絕上學門診”的“火爆”,敲響了警鐘,也帶來了契機。相信只要在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的共同努力與干預下,學生們“拒絕上學”的心結一定能夠被更好地解開,重新回到校園的他們也將再次綻放青春風采。
責編:張靜寧
審核:單蘊菁
責編:單蘊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