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陳洋洋 張一帆 濟南報道
又到年末,在山東省濟南市的章丘逸樂醫院,院長張延東盤算著過去一年的運營情況,終于松了一口氣。2024年年底,該院的養老床位已處于“爆滿”狀態,醫養結合方面的服務人數比2017年剛啟動轉型時翻了兩倍。
短短幾年間,這家原本瀕臨關停的煤礦醫院因醫養結合逆勢而起,床位長期保持高使用率,甚至“一床難求”。
改革是如何發生的?轉型之路有多難?相比傳統養老機構,醫院走醫養結合的路子有哪些優勢,又為何如此受歡迎?海報新聞記者通過調查采訪,尋找該院轉型成功背后的經驗。
在章丘逸樂醫院的醫養中心,工作人員正帶著老人們進行手部運動鍛煉
“存亡”之困
“你看,我又能走路了!”2025年1月23日,在章丘逸樂醫院的醫養中心康復大廳,75歲的張翠萍(化名)在康復機器人的幫助下緩緩挪動步子,見人就熱情地打招呼。
該院康復醫學科主任靳亞魯告訴記者,張翠萍老人剛來時臥床不起,經過康復訓練,慢慢地站立起來,如今已能行走。
在該院,與張翠萍情況類似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不止一個。好口碑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老人慕名而來。如今,該院養老床位爆滿,得預約、排隊才能住上。
這情形擱在七八年前,山東頤養健康集團逸樂醫院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院長張延東根本不敢想。
章丘逸樂醫院原名埠村煤礦醫院,1971年建院,主要服務當地的煤礦職工和家屬。2016年左右,當地煤礦開始陸續關停。隨著煤礦工人大幅減少,這家醫院由原來的服務煤礦、依靠煤礦,變成了“四不靠”。“就是城市中心不靠,密集鄉村不靠,主干道不靠,大企業不靠。”張延東解釋道,當時就診人數銳減,營收每況愈下,醫院面臨著“存亡”抉擇。
“幾乎沒人來看病了。各個科室的業務量下降幅度很大,醫生收入銳減,醫院也留不住好醫生了。”張延東說,最難的時候,內科、外科、中醫科、口腔科等幾個大科室都面臨著關門的情況,有的科室甚至只剩下一名醫生。
“咱不能等著倒閉吧?”張延東說,關鍵時刻,大家想到了醫養結合這個業務方向,決定轉型求生存。
“國家大力倡導醫養結合,推出了許多扶持政策,山東也率先大力發展醫養結合產業。”張延東說,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個機遇。
從2017年開始,這家瀕臨倒閉的煤礦醫院走上了醫養結合的道路。當時的張延東并未想到,這個迫于生存壓力的選擇,會帶來多么大的轉機。
轉型之難
“最頭疼的是人員流失,業務開展不起來,再就是資金匱乏。”回想轉型之初,張延東記憶猶新。
“當時(2017年)醫院還不具備提供養老服務的條件,因為不是獨立法人。我們就先成立一家醫院管理公司,又注冊了一家民辦非企的養老機構。”張延東回憶。
解決了資質問題,接下來遇到的新問題是提升硬件條件。張延東跟大伙兒商量,籌集了幾百萬元資金,率先將住院部的三樓和四樓改擴建出一個100張床位的醫養服務區域。
“銀行的貸款要還,職工的工資要發,藥商的貨款要結。用我們財務科長的話說,我們醫院是月光族。啥叫月光族?一到月底,醫院就沒錢了。”張延東說,那段時間,他每天一睜眼就為資金發愁。有一回他生病住院,躺在病床上輸液,藥廠的人直接跑到床前來要賬。
醫院最艱難的那段時期,恰是轉型發展初見成效的時候。
“實在沒辦法了,我就帶著催賬的人去醫養中心轉一轉,看看運行情況。看到業務量越來越多,要賬的人也能踏實一點兒。”張延東說。
“當時新業務的定位是收治失能、半失能老人,這屬于剛需群體。醫院的內、外科留下來的老醫生實力都很強,我們的醫療設備也好,干醫養結合的‘底子’比一般養老機構都要好。”張延東說,為了盡快讓更多人了解到這項服務,醫院組織人員出門宣傳,街道、公園、老人們的家里……周邊礦區居住著很多老年人,來醫院咨詢的人越來越多,很快,醫院就不再為“入住率”發愁了。
“我們想看病,一個電話,醫生就來了,很好很方便。”入住該院的田秀貞老人說。張延東告訴記者,不少醫生實行“雙跨”,在完成醫院常規門診任務的同時,還會定時到康養中心巡檢。一旦康養中心有診療需求,醫生幾分鐘就能趕到。
“人才是醫院轉型成功的另一大重要因素。”張延東說,為了提升醫療服務水平,醫院專門聘請了曾在知名三甲醫院康復醫學科就職的專家;為了提升護理服務水平,醫院提升薪資、提供帶薪全流程培訓,吸引和培養了一大批專業護理人才;為了增強護理員的成就感,醫院還將每年的7月23日定為內部的“護理員節”,每人發放723元獎金……
在章丘逸樂醫院的醫養中心,專家正幫助老人做康復訓練
“爆火”之后
轉型初見成效,醫院此后的發展好得超出張延東的想象。醫院一期康養中心住滿了,很快又建設了二期康養中心,沒多久,再次滿員。
從瀕臨關停到“一床難求”,這家醫院熬過了轉型的艱難,煥發出新的生機。
2020年8月,章丘逸樂醫院歸入山東頤養健康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23年10月,該院中標章丘區的一個家庭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棗園街道100戶),品牌效應逐步形成。與此同時,該院圍繞快樂養老、幸福養老,不斷提升醫養結合服務的專業化、精細化水平。
醫養中心的老人們在花園中曬太陽
在章丘逸樂醫院的醫養中心康復大廳,老人們用各種智能器械和工具進行康復訓練
收獲不止于此。張延東發現,隨著醫院轉型成功,還出現了醫療和康養之間相互促進、互為“反哺”的情況。該院起初是“以醫助養”,即醫院依托良好的醫療服務水平吸引大批老人入住;后來變成“以養促醫”,養老床位爆滿后,老人的醫療需求量大,帶動了醫院各科室業務量的增長。
“有些辭職的醫生又回來了,曾經瀕臨關停的科室也重新忙碌起來了。”張延東說,現在醫院的職工人數已增加到了300余人。以康復科為例,面對老年人的新需求,醫院專門引進鍛煉上下肢的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等先進設備,提供科學完整的康復方案。那些坐著輪椅來醫院的老人,經過系統訓練,其中很多人已能借助輔具走路了。
見證了醫院轉型全過程的內科老專家張樂世、腎內科主任王新亮深有感觸。如今,他們所在的科室在門診之余,新增了老年人體檢項目,口碑不錯。
門診部主任鄭保華發現,醫院轉型醫養結合之后“出名”了,有老人從東北、內蒙古等地組團來體檢。
老人居住的房間窗明幾凈
轉型成功后的章丘逸樂醫院,先后獲評市級文明單位、五星級養老機構、最受歡迎養老機構、山東省養老服務標準化示范點等榮譽稱號。
“成功背后,是老百姓對于高質量醫養服務的需求。事實證明,醫院轉型這條路,走對了!”張延東欣慰地說。
章丘逸樂醫院的故事,僅僅是基層醫療機構探索醫養結合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唯一一個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2000萬人的省份,未來10年山東老年人數量會快速增加,做好養老工作意義重大、任務艱巨。
近幾年,山東積極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打造了“居家醫養、醫護巡診”“機構醫養、兩院一體”等服務模式,率先啟用“醫養結合機構電子地圖”,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務。在“醫中有養、養中有醫”的養老服務新模式下,許多醫院正在走上醫養融合發展的路子。
2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于命名山東省為全國醫養結合示范省的通知》,山東成為全國首個示范省份。截至2024年底,山東"兩證齊全"醫養結合機構突破1000家,家庭養老床位新增1.1萬張,特殊困難家庭適老化改造3萬戶。
養老是家事,也是國事。未來,像章丘逸樂醫院這樣的轉型案例會越來越多。
責編:馬洪震
審核:田連鋒
責編:田連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