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寫在前面
7月下旬,我跟濟南總部的同事交流選題的時候,由熱點事聊到熱點地,“粵海街道”突然躍進我的腦海,也引起同事的興趣。過去數年,粵海街道,名聞遐邇,有人戲稱美國打壓中國,中國派出一個粵海街道就夠了,為什么是粵海街道?它究竟是怎么來的?它為什么誕生在深圳?它為什么從全國那么多街道中脫穎而出?
由此,粵海街道,正式入題。通過訪談多人,我嘗試來個“粵海故事”系列,梳理一下粵海片區的發展歷史。今天發出的,是此系列的第二篇。
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道
上一篇結尾說到,粵海片區,因為最初的規劃原因,存在吃飯難問題,由此也生發出一個商業機會,讓一家名叫“鑫輝餐飲”的企業,應時而生。從為寫字樓供餐起步,“鑫輝餐飲”逐步發展成為一家大型團餐餐飲集團,到現在每天供餐十余萬人。
“鑫輝餐飲”的老板,名叫王傳啟,“70后”,是一位來自山東鄆城的退伍軍人。1996年從部隊退伍,后來到深圳,先入“面點王”做面食,后承包深圳水務集團大沖水廠食堂,隨后走上創業之路。2006年成立公司,從為TCL供餐到環球數碼,再到騰訊、深大……
傳啟的開掛人生,就此開啟。
在我看來,鑫輝王傳啟的深圳人生,何嘗不是華為任正非、騰訊馬化騰、中興侯為貴以及大疆汪滔的深圳人生?他們的事業,都與粵海有關。
特區中的特區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被定位為科技片區以后,伴隨著風投和創投概念的引入,以及“外聯內引”的政策,清華、北大、哈工大等眾多國內高校紛紛在深圳成立研究院,也由此有了虛擬大學園,粵海片區逐漸成長為深圳高科技產業創業的樂土,甚至可以說是深圳創新的策源地。
曾在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工作過、現與朋友下海創業的張林告訴我,實際上,粵海片區被規劃為高新園區以來,深圳市給予了很好的政策,某種程度上講堪稱特區中的特區。
“回看粵海片區,最初階段真正發揮關鍵作用的,其實是清華、北大和哈工大三個研究院,它們都以理工科為主,實際上發揮了類似斯坦福這樣的角色。”張林表示,像清華研究院下面就出了幾十家上市公司。
在張林看來,由于當年深圳劃定了粵海片區這個小圈圈,營造了一個區域小氣候,逐漸開始成為深圳創新創業的集聚地,再加上后來的高交會,讓深圳的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從萌芽到壯大,發展成為整座城市甚至全國、全球的亮點。
高交會的由來
張林表示,高交會之于深圳,之于深圳的產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最初起源于深圳的荔枝節”。
關于高交會這一段歷史,曾就職于深圳科技局、參與高交會初創的陳學軍表示,深圳市的荔枝節,以前有一個板塊叫科技周,由科技局舉辦。最初是一個科普展覽,“當時有人提出,干脆搞一個工業展覽吧”,于是,由科普展擴展到工業展,由深圳市升級到廣東省,再到全國展,再到國際展……
將歷史拉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深圳下決心驅逐“三來一補”,到1993年底,停止登記注冊新的“三來一補”企業,“事實上,那個時候,深圳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現象。”
為何到1999年會誕生一個高交會呢?
陳學軍表示,當時,相比于上海,深圳市的多項數據指標都沒法比,唯獨有一個指標超過上海,那就是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深圳是34%,上海是17%。“我還記得,當時我們把數據提交給市里的時候,有市領導壓根不相信,我們的高新技術產業,怎么會有這么高?”
陳學軍回憶說,他們當時真的拉了一個清單出來,為深圳向國務院爭取高交會的主辦權,提供了客觀實在的依據。
高交會怎么辦呢?“那個時候,我們就盯上拉斯維加斯的兩個展,一個是CES展,即消費電子展;一個是comdex展,即計算機展。這兩個展,當時是全球性最頂級的展會,一個To C,一個To B,上半年一個,下半年一個。”
陳學軍說,實際上,高交會很大程度上是對這兩個展會的又一次“抄作業”,來了一個“二合一”。
首屆高交會開幕盛況
2012年的第十二屆高交會(馬樹華 攝)
先山寨,后創新
繼續說回九十年代,“三來一補”企業離開深圳后,深圳一度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現象,短短五六年時間過去,來到創辦高交會的時候,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為何迎來一個井噴式的發展?
關于這個問題,陳學軍說,他曾跟很多人探討過,但一直沒有得到一個清晰的答案。
“在我看來,那五六年的時間,絕對不是哪一個人或部門事先規劃或設計出來的,它更像是屬于深圳的一段野蠻生長,有著自己的邏輯。”
陳學軍分析,深圳原來那些“三來一補”企業,大多是生產服裝、鞋帽、玩具、小的電子產品以及量比較大的日用品,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但這些企業很多規模比較大,多則幾千人,少則幾百人。它們遷走后,剩下的1%,基本上是一些小廠子,甚至是一些小作坊,遷出去沒有多大價值,只能留在深圳。
陳學軍把這些遷不走的1%稱之為“小零碎”,它們是做什么的呢?“像那些小五金、模具加工、注塑機等產業,規模都比較小,它們留下來,卻成為另一個產業的基礎配套。”
這個新興的產業,不是別的,正是電子產品。由此,原來的那些五金加工或模具加工小零碎,可以說是無縫鏈接一般,轉移給電子產業做配套、做代工。
深圳“三來一補”電子廠流水線上的女工
“厘清這個邏輯以后,就可以解釋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是怎么來的。其實一開始都是草根,起點很低,就是從做電子產品代工這么來的。”陳學軍表示,即使深圳今天的IT產業做得再炫酷,也改變不了當年代工的事實。
說到代工這一點,張林表示,從產業角度講,深圳最初是一個山寨之城,后來才是創新之城,“深圳最寶貴的資源,是深圳早期到現在的一批企業家,一批工程師。就算抄作業,他們也抄得很認真,在抄的過程中,努力做出一些自己的東西……”
企業為主體的創新
繼續說回到粵海片區,在記者與深圳市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南嶺博士交流的時候,他表示,探究粵海片區的發展史,確切講起來,應該是一段深圳產業發展史,更是一段深圳創新發展史。
那么,什么是深圳創新?
與南嶺初見面,他開宗明義,稱必須先厘清這個問題。
“深圳創新,不是我們通常講的科技創新。”南嶺表示,通常講科技創新,一方面要有科學發現,要有科學論文,在世界知名刊物上發表有影響的論文;另一方面,要有原創性的技術,在全世界領先。具體到深圳這里,顯然都不是深圳的優勢,也不是深圳的特色。
“從技術方面來講,深圳有些技術發展得還不錯,更多的是在原創基礎上實現的技術進步,在產品應用和開發方面出現的新技術新應用。”
南嶺表示,回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深圳創新的來源,無疑來自改革開放,國外大量的產業涌入深圳。第一波進來的以香港為主,后以日韓為主,再后來是歐美這些國家,“應該說,第一波進來的‘三來一補’對于深圳創新有特別大的推動,不僅帶來了產業基礎,更多的是帶來了理念、制度、管理以及視野等新東西。”
任正非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深圳本土的一些企業家,像八十年代的任正非、侯為貴他們,既學習到了如何經商,也看到了機遇,“像任正非他們這一批優秀的企業家就開始了自主創業,再到后來的九十年代的馬化騰、王傳福等人,從前輩身上學習到創業的精神,剛好又趕上了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的興起……”
南嶺表示,回看深圳的產業,從最初的“三來一補”,到九十年代的家電,進入新世紀的手機,再到現在的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產業等,深圳創新體現在多年來不斷升級的產業上,以及產業背后不斷涌現的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企業,像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等。
南嶺強調,深圳創新,也不是過去大家常講的科技成果轉化,先有研究成果,后交企業轉化。它是一種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更多的是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企業遇到技術上的問題,或與科研機構和大學合作,或建立自己的研發組織,從而研發產生了很多的新技術、新產品以及新服務。
很簡單的一個邏輯便是,政府哪里會知道華為會發展到今天這般規模?哪里會知道騰訊會做微信?哪里會知道大疆開發無人機,引發一個低空經濟產業……
“所以,嚴格意義上講,政府雖然不是創新的主體,但政府的作用和意義又很重要……”
至于在深圳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深圳市政府又發揮了哪些作用,且聽下一篇分解。
責編:鞏小龍
審核:田連鋒
責編:田連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