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
海報新聞記者 孫杰 報道
又一年“雙11”購物節即將落幕。目前,抖音、快手、小紅書的“雙11”活動已于11月11日24時結束,天貓、京東、拼多多的“雙11”活動則將于11月14日24時結束。
根據星圖數據11月12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雙11”購物節期間,綜合電商、即時零售及社區團購的全網電商銷售總額達1.695萬億元,同比增長14.2%。
不過,當各大電商平臺紛紛交出“雙11”成績單時,這份亮眼的數據背后,越來越多人感受到,這個全民狂歡的購物節正在失去往日的魅力。
“今年‘雙11’,我居然忘記在預售夜下單了。”資深“剁手黨”小林向海報新聞記者坦言,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但仔細想想,現在天天都有促銷,何必非要擠在那幾天?”
像小林這樣的消費者不在少數。有數據顯示,今年“雙11”社交平臺上的討論熱度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三成。
雙重效應讓“雙11”沒那么熱了
“今年‘雙11’開始得很早,但與往年相比氛圍又沒那么濃烈。”一位專門從事電商研究的專業人士在朋友圈這樣寫道。
走過了17個年頭的“雙11”,在2025年迎來了最明顯的轉折點。
和往年相比,今年“雙11”各平臺再次拉長了促銷周期——抖音57天、京東37天、天貓31天。在該專業人士看來,這種“多波次”營銷策略雖然有效分散了物流壓力,卻也讓消費者失去了緊迫感。國內某財經網站的調研顯示,雖然73.18%的用戶對“雙11”長周期表示認可,但也有不少消費者認為“天天都是雙11”的感覺,反而削弱了節日式的購買沖動。
電商平臺把“雙11”的時間跨度越拉越長,目的還是通過延長大促時間,最大程度刺激消費。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崔麗麗認為,由于大促時間拉長,很多商品價格會有一定起伏,這對于消費者而言并不友好,建議商家可以提供一些“活動日歷”或者攻略指引。
此外,消費者參與“雙11”的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改變。近日,瀝金聯合久謙中臺對2023年到2025年的社媒輿情研究發現,今年10月份,素人關于“雙11”的發帖量同比下跌66%,但收藏行為保持穩定。人們該買還是買,但不會跟以前一樣當成購物狂歡。
國內電商智庫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分析認為,當前,消費者對“真實低價”的渴望和敏感度在空前提升,但同時,他們對“復雜游戲”的耐心和信任度在急劇下降。
TabTab的報告顯示,理性消費占比從2020年的42.3%持續攀升至2025年的58.2%,沖動消費同步下降。這種理性消費趨勢“是一次不可逆的長期結構性轉變”,沈陽工業大學翔源全媒體研究所主任、副教授田宇認為,“雙11”理性消費是市場爆發式增長后必然迎來的回歸。
消費者不愿再為優惠“買單”
“沒有平臺消費券,今年‘雙11’就不怎么優惠,但大部分平臺的折扣券有會員要求,對于我這種非會員來說顯得不夠友好。”濟南市民小張向海報新聞記者坦言,她本想趁著大促囤積護膚品,卻發現不僅需要預付定金領券湊單,還要蹲守直播間搶紅包、接受“套裝”捆綁。
盡管今年平臺承諾規則簡化,但消費者仍普遍反映“‘雙11’沒便宜”。李佳琦直播間面膜預售尾款308元,現貨價卻低至291元;限時紅包結算時顯示過期;所謂“官方立減”仍需手動勾選、分時段生效。
同時,平臺間的價格競爭也更加激烈。一位經營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電商平臺對價格的控制,從2024年底開始變得異常嚴格。以前只是基于平臺的比價系統,當其他平臺價格更低的時候提醒一下,但現在“價格問題”上升為每天工作的核心內容,“幾乎每天都要因為價格和平臺掰扯”。
這種價格管控的直接結果是商家不敢隨意破價。“在各大平臺都要求低價的情況下,‘雙11’更不敢隨意破價了,賣得多虧得多,最后和平臺‘掐架’更為嚴重。”小家電商家藍天(化名)表示。
“雙11”未來將會走向何方?
與往年高舉“成交額創新高”的宣傳不同,近年來,天貓、京東、抖音等各大平臺幾乎都放棄了總交易額這一傳統指標,而是各自突出“增長亮點”。
像今年“雙11”,天貓并未披露總GMV,但強調平臺算力提升40倍、用戶行為感知周期從半年延長至10年,帶動購買效率提升25%。京東則公布下單用戶數同比增長40%,訂單量增長近60%。抖音電商的策略聚焦“內容驅動+智能轉化”,10月9日至19日期間,超4.1萬商家通過直播實現銷售額同比增長500%。
海報新聞記者注意到,傳統的GMV已不再是唯一的“戰績指標”,取而代之的是復購率、單客增長、即時零售滲透率與AI智能化程度等反映健康度的關鍵指標。天貓總裁家洛曾表示,今年以來,淘寶天貓押注投入AI產研,用AI對20億件商品進行重新理解與組織,大幅提升搜索與推薦的精準度,購買效率提升25%。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認為,AI的加入不僅讓平臺搜索相關性和信息流點擊量得到提升,還讓用戶逛得更久,買得也更多了,復購率明顯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雙11”的熱度有所變化,但其作為中國電商行業重要節點的地位依然穩固。不同的是,消費者、商家和平臺都在以更成熟、理性的態度看待這個年度購物節。成交額雖然在增長,但增長的動力正在從“沖動消費”轉向“理性購買”。“雙11”這個中國電商的創舉,正在市場的淬煉中尋找新的定位和價值。
責編:張軼菲
審核:高娜
責編:高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