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杜鄭敏 報道
前段時間,內蒙古一家銀行宣布取消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產品,成為業(yè)內首家明確公告下架該期限產品的商業(yè)銀行,一時間,“5年期定期存款庫存告急”在網上引發(fā)不小轟動。
12日,海報新聞記者查看多家銀行APP,并走訪幾家銀行網點發(fā)現,多數銀行仍保留5年期定存,但投資者對此熱情不高。與此同時,在記者調查的幾家銀行中,定存年利率全面跌破2%,最高的為1.9%,最低僅0.95%,利率倒掛、大行利率低于中小銀行等現象凸顯,居民財富配置正面臨“鎖息”與“流動性”的雙重抉擇。
定存利率全面進入“1時代”:1.9%到頂,大行利率更低
記者走訪核實,省內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及地方中小銀行的定期存款年化利率已告別“2時代”。其中,利率最高的為渤海銀行3年期定存,年利率1.9%,起存門檻1萬元;利率最低的是中國農業(yè)銀行1年期定存,僅0.95%,起存金額低至50元。
中國農業(yè)銀行1年期定存年利率為0.95%
根據記者調查數據對比,國有大行與中小銀行的定價策略分化明顯。建設銀行1年、2年、3年、5年期利率分別為1.1%、1.2%、1.55%、1.6%,較去年年中下調60BP至55BP;恒豐銀行同期限利率為1.4%、1.3%、1.85%,半年內降幅達30BP至50BP。中小銀行方面,濟南農商銀行、齊魯銀行等利率集中在1.1%-1.9%區(qū)間。
今年8月,上海的徐女士在當地一家建設銀行定存10萬元整,起息日為2025年8月26日,到期日為五年后,存單顯示到期利息4650元。“這錢我暫時用不著,干脆存一個時間長一點的,(存)3年能接受,5年(時間)就有點長了?!毙炫空f。
值得關注的是,天津銀行出現利率倒掛:1萬元起存的1年期定存利率1.5%,2年期僅1.45%,長期限產品收益反而更低?!斑@是銀行控制長期負債成本的主動調整,反映市場對長期利率下行的預期?!痹撔锌蛻艚浝斫忉尅?/p>
“國有大行品牌優(yōu)勢強,客戶基礎龐大,無需通過高利率吸儲;而中小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則需以價格優(yōu)勢爭奪市場份額。”恒豐銀行(濟南濼源支行)一位客戶經理告訴記者。
萊商銀行定存宣傳單頁展示
5年期定存:取消潮隱現,存者寥寥爭議大
與利率下行相伴的是5年期定存的“退場”信號。
“存5年的客戶不到短期存款的三成,年輕人基本不考慮?!饼R魯銀行某支行客戶經理表示,過長鎖定期限難以應對突發(fā)需求。
然而,建設銀行(洪樓東路支行)客戶經理孫先生給出相反案例:“我的很多中老年客戶選5年期,他們主要是看好利率下行趨勢,想鎖定長期收益?!?/p>
他解釋,按當前利率存入5年期定存,到期時仍按現行利率結算,而若選擇短期存款,到期后再存可能面臨更低利率,反而損失利息。孫先生建議,若無購房、購車等短期大額支出計劃,年輕人可優(yōu)先考慮長期存款,避免頻繁轉存導致的利息縮水。
存款爭議的核心在于流動性風險。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超三成定期存款客戶提前支取,平均損失超七成利息。以10萬元存建行5年期定存為例,到期利息8000元(按1.6%年利率計算),若存2年后提前支取,僅按0.05%活期利率計息,利息僅100元,損失高達98.75%。
銀行策略轉向:從“吸儲戰(zhàn)”到“資產配置”
面對利率下行壓力,銀行客戶經理的推薦話術也隨著悄然轉變。記者在多家網點發(fā)現,銀保產品成為繼客戶對定存利率“不滿意”之后的重點推介對象。“我們有一款6年期儲蓄保險,年化利率2.5%,保本且收益穩(wěn)定。”建設銀行客戶經理孫先生強調,“相比定存,保險產品能提供更長期限更高收益的保障?!?/p>
這種轉變背后,是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深層調整。有業(yè)內專家分析:“在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持續(xù)下調、凈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銀行需通過優(yōu)化存款結構降低負債成本。同時,引導客戶向中長期理財產品遷移,有助于穩(wěn)定資金來源。”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也就是說,銀行取消長期限存款產品并普遍下調利率,其最核心的邏輯在于應對持續(xù)收窄的凈息差。
2025年前三季度,除民生銀行等個別銀行外,上市銀行凈息差普遍呈現下行態(tài)勢,存款作為銀行最主要的負債來源,其成本高低直接決定了凈息差的空間。
“長期以來,定期存款,尤其是3年期、5年期的中長期定存,是銀行資金成本中相對較高的部分。在資產端收益率持續(xù)承壓的當下,這些高成本存款對銀行利潤的侵蝕效應愈發(fā)凸顯?!鼻笆龇治鋈耸空J為,下架5年期定存、下調3年期等期限的利率,乃至促使部分存款“搬家”,本質上是銀行在息差壓力下,對自身資產負債表進行的一次主動優(yōu)化。
業(yè)內普遍預期,未來存款利率仍有下行空間。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5年期定存是否“聰明”,關鍵在于資金使用規(guī)劃。若資金確定5年不用,鎖定當前利率是理性選擇;若有短期使用可能,盲目長期定存反而可能損失利息。財富管理的核心是適配需求,而非單純追求利率高低。
責編:姜暉
審核:高娜
責編:高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