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田柳 姜雪穎 報道
“小葵花媽媽課堂開課了!”這句曾洗腦全國的廣告語,讓葵花藥業成為無數家庭的常備藥選擇。然而眼下,葵花藥業正經歷一場嚴峻的業績考驗。
2025年半年報截圖
2025年上半年,葵花藥業營收13.10億元,同比暴跌48.17%;歸母凈利潤僅8130.99萬元,同比下滑83.28%。曾經依靠廣告轟炸與渠道壓貨所向披靡的銷售模式,在當前醫藥行業變革面前,急需一劑為自身振作精神的藥方。
渠道梳理陣痛:業績斷崖與合同負債的反差
葵花藥業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主動優化自身產品在產業下游的渠道庫存”來解釋業績崩塌的原因,并稱市場的“非理性波動”給公司帶來了后續陣痛。
財報表示,公司下游渠道備貨、終端消費者囤貨,導致前期下游渠道庫存超常規充盈。自2024年下半年起,公司對自身產品渠道庫存進行梳理,控制發貨量。這就對短期業績實現產生了直接影響,尤其是今年二季度,歸母凈利潤為2419.81萬元,同比下降89.53%。
盡管財報中寫著目前“下游營銷渠道庫存已基本恢復良性”,但實際來看與合同負債的走勢形成了反差。
數據顯示,雖然今年上半年合同負債2.19億元,較去年同期激增5.44倍,但自2024年末以來已連續兩個季度下滑,從2.84億元縮水至2.19億元。這意味著經銷商提貨熱情在短暫回暖后再度降溫,終端動銷不暢的隱憂并未完全解除。
2024年年報截圖
更令人費解的是銷售費用的“斷崖式”削減。2024年銷售費用為4.31億元,同比大幅縮減68.46%;今年上半年銷售費用為1.87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64%。要知道葵花藥業曾常年維持10億元級別的營銷投入,2023年更是超過13億元,其中廣告及業務宣傳費占比接近70%。
盡管銷售費用的管控確實也改善了短期利潤,但同時品牌曝光度下降。葵花藥業如何平衡短期利潤與長期品牌價值?日前,海報新聞記者向葵花藥業發去采訪函,至發稿時暫未收到回應。
產品單一魔咒:研發短板拖垮“兒藥王者”
“小葵花”這個曾經的兒藥金字招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據2024年一季度《米內網》數據顯示,在中國城市實體藥店終端兒科中成藥產品TOP20中,葵花藥業旗下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排名第九,銷售增速不敵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濟川藥業)、開喉劍噴霧劑(兒童型)(貴州三力制藥)、金振口服液(康緣藥業)、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魯南制藥)等同類產品。
葵花藥業過度依賴少數核心產品,面對市場波動時缺乏足夠的抗風險能力,使得市場對其產品結構單一問題一直存在較多質疑。
產品結構單一的背后,是研發投入的持續乏力。2024年葵花藥業研發費用為1.24億元,同比下降3.51%,研發費用率3.7%,遠低于行業均值。更嚴峻的是人才減少,六年間(2019年-2024年)研發人員數量從654人減少至441人,核心技術人員流失率達33%。盡管在研化藥項目接近40個,但多為仿制藥或改良型新藥,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創新藥項目稀缺。
持股計劃“失靈”:剛性考核遇業績滑鐵盧
今年以來,葵花藥業管理層經歷“換血”。兩位負責品牌營銷與人事管理的副總經理相繼辭任,新聘任的三位副總均有營銷背景。這場人事調整被市場解讀為“渠道改革信號”,但背后是否與員工持股計劃失利有關?
員工持股計劃簡單來講就是讓公司員工一起出錢,以優惠的價格買入公司的股票,從而將員工的個人利益與公司的發展深度綁定,實現“同坐一條船,勁往一處使”。但員工獲得的股票并不能立刻賣出,需要分批次解鎖。每批股票的解鎖都與公司整體的業績完成情況、員工個人的考核直接掛鉤。
2025年半年報截圖
但葵花藥業2022年員工持股計劃第三期解鎖失敗。根據此前披露的考核標準,該期解鎖需滿足以2021年營業收入為基數,2024年營業收入增長率不低于33%或2024年年度凈利潤率不低于18.59%,實際經營數據未達預期。
事實上,這種“單點考核”機制在業績波動時顯得格外“刺眼”,投資者質疑其“變相輸送利益”并非沒有道理。
此外,在業績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分紅政策也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2024年葵花藥業分紅2.92億元,較2023年的8.76億元減少三分之二。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賬上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10.38億元。這種有錢不分紅的矛盾引發猜測:今年上半年0.81億元的凈利潤,是否會導致年度分紅進一步縮水?閑置資金是否會被用于補充分紅以穩定市場信心?
當“小葵花媽媽”需要為自己開方,一場生存之戰已然打響。從渠道反噬、研發短腿到激勵失靈,葵花藥業能否化解這多重危機,將決定其能否在市場的嚴寒過后,等來下一個花期。
責編:姜雪穎
審核:魏鵬
責編:魏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