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
□李靖雯(湖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025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統籌推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的戰略任務,為“十五五”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也就體育工作指出,廣大體育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以“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為主要內容的中華體育精神來之不易,彌足珍貴,要繼承創新、發揚光大。近日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行的第十五屆全運會,正是建設體育強國、傳承中華體育精神的實踐舞臺,以人才為骨、精神為魂、使命為向,成為最動人的風景。
第十五屆全運會開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本屆全運會創超8項世界紀錄、5項世界青年紀錄、13項亞洲紀錄、10項亞洲青年紀錄、14項全國紀錄,7項全國青年紀錄,12個小項奪冠成績超過巴黎奧運會冠軍成績,全面展示了我國競技體育發展成就。這些閃光數據,不僅標注著中國體育的新高度,更承載著代代相傳的力量。
賽場的傳承,是競技生命的接力,更是人才體系的勝利。
中國體育的輝煌,從來不是孤軍奮戰的奇跡,而是“傳幫帶”的薪火相承與培育體系的厚積薄發。老將是傳承的重要起點,他們以多年賽場積淀為后輩鋪路。他們馳騁賽場多年,在抵達個人競技巔峰后并未止步不前,而是將自身的訓練經驗、競技智慧與突破極限的信念,毫無保留地分享給青年選手,為后輩成長注入養分。前輩的光芒不斷滋養著新生力量,讓年輕一代在傳承中快速成長。
更值得關注的是,本屆全運會頒獎臺上教練與運動員共同登臺的新場景,成為人才體系傳承的生動注腳。從賽場拼搏的運動員到深耕培育的教練,競技成績背后是科學訓練方法、無私奉獻精神與集體智慧的代代相傳。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優勢更讓人才體系愈發開放,打破專業與社會的壁壘,通過多方聯動為青年選手搭建成長平臺,讓中國體育人才星河永續光亮。
精神的傳承,是超越獎牌的內核,是砥礪前行的力量。
2015年國家體育總局取消全運會獎牌榜的改革,讓賽事關注點從“獎牌數量”回歸“體育本質”,為中華體育精神的傳承開辟了廣闊空間。在這里,傳承不再局限于成績接力,更成為跨越勝負的精神共鳴。
技藝會老,紀錄會破,但精神火種永不熄滅。香港“三金王”李思穎衛冕公路自行車冠軍后,仍堅守“每天多練10公里”的初心;張家朗領銜香港擊劍隊奪金后,將榮耀歸于“團隊每一次攻防的同心”。年輕運動員以前輩為標桿,將“為國爭光”的信念融入青春奮斗;各地隊伍在交流中汲取力量,讓“團結協作”的精神跨越地域邊界。對比從前,如今“淡化唯金牌論”的理念已在掌聲中落地生根,拼搏本身成為最動人的力量,這正是中華體育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延續。
使命的傳承,是體育價值的回歸,是時代前行的足音。
當體育價值從精英競技延伸至全民共享,“全運惠民”讓每個人感同身受。全運會的“全”字,早已超越“全國”“全面”的本義,在全民健身戰略下拓展為“全民參與、全齡友好”的新理念,體現了體育事業從“競技優先”向“以人為本”的發展轉型。
從十年前群眾賽事僅設3個大項、參賽規模不足萬人,到如今設置19個大項、參與人數突破20萬,實現“項目翻番、人數翻倍”,全運會的參與門檻持續降低。十年前,廣場舞愛好者只能在全運會開幕式場外表演;如今,來自廣東中山的社區舞蹈隊已站上群眾賽事的正式舞臺。年逾八旬的老者晚年結緣太極,雖無專業功底卻盡享賽場快樂;社區足球愛好者組隊參賽,汗水比獎牌更珍貴。這份純粹的熱愛,正是“全運惠民”的生動寫照,更是中華體育精神中“無私奉獻”“頑強拼搏”在普通群眾中的傳承,讓體育使命在全民參與中代代相傳。
11月9日,火炬手在開幕式現場傳遞火炬。中國日報記者 魏曉昊 攝
當全運會的掌聲漸漸遠去,傳承的火炬從未熄滅;當大灣區的競技哨聲歸于沉靜,接力的腳步已然邁向新的征程。這根接力棒連接著中國體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它是前輩與后輩的精神約定,是體育強國與健康中國的堅實紐帶,更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文化縮影。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這根賽場上最動人的接力棒,正傳遞出更悠遠、更磅礴的力量,續寫著中國體育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精彩篇章。
(好評中國系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責編:
審核:付興帥
責編:付興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