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唯一正確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習近平法治文選》(以下簡稱《文選》)第一卷的出版發行以及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為新時代新征程全面依法治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二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的召開,更是為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明確指引了前進方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深入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錨定二十屆四中全會部署要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定前行,對實現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文選》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豐富內涵
《文選》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2月至2025年2月期間關于法治建設的69篇重要著作,涵蓋報告、講話、指示等多種形式,部分著作更是首次公開發表。《文選》系統梳理了新時代以來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經驗,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豐富內涵,更為第二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的勝利召開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明確的方向指引。
在理論層面,《文選》完整呈現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從孕育到成熟的整體發展脈絡。從2012年強調 “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到2014年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2015年提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到2020 年系統闡述全面依法治國的“十一個堅持”,再到2025年強調 “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障”,這些重要論述層層遞進、有機統一,構建起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的法治理論體系。它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以及新時代怎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根本理論指引。
在實踐指引層面,《文選》對第二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的召開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文選》收錄的《扎扎實實把全面依法治國推向前進》一文,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文中提出“改革開放越深入越要強調法治,發展環境越復雜越要強調法治”的重要論斷,為會議明確法治建設的重點任務、部署法治服務改革發展大局的具體舉措提供了核心遵循。此外,《文選》關于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系列論述,為會議統籌推進法治建設各項工作提供了清晰路徑,確保會議能夠聚焦關鍵問題,制定出針對性強、可操作性高的工作部署,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新突破。2025年11月17日至18日在京召開第二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征程上,要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聚焦建設更加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加注重法治與改革、發展、穩定相協同,更加注重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由此可見,《文選》的出版順應了當下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的要求,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予以有力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越走越寬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時代特征與發展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黨領導人民長期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探索形成并不斷完善的。結合《文選》內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精神和《建議》要求,系統梳理這條道路的形成過程、核心內涵、重要特征與發展方向,對推進法治現代化至關重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懈探索的歷史必然。從革命時期的法制建設探索,到新中國成立后確立社會主義法制基本原則;從改革開放后提出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到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到二十屆四中全會聚焦法治建設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深度融合,這條道路始終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頻共振。《文選》中收錄的多篇著作,生動記錄了這一歷史進程,展現了我們黨對法治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印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順應人民意愿的正確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內容,既包括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又集中體現為 “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總抓手,涵蓋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五位一體”建設。在立法層面,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讓法律更好適應改革發展需要;在執法層面,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在司法層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保障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守法層面,推進全民普法,培育法治信仰,形成憲法至上、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同時,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法治建設全方位、多層次推進。要建設更加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著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全面推進公正司法,深入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深化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和法治人才培養,為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夯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具有鮮明的本質特征,這些特征在《文選》第一卷和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中得到充分闡釋。一是堅持黨的領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高度統一,確保法治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二是堅持人民至上,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法治成為人民維護自身權益的有力武器;三是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既吸收借鑒人類法治文明優秀成果,又不照抄照搬西方法治模式;四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五是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推進國內法治建設,又加強涉外法治工作,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法治保障。
展望“十五五”時期,根據《建議》要求,法治道路將朝著更清晰的方向發展:一是完善重點領域立法,以建設法治經濟為重心,聚焦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綠色轉型等領域加快立法步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法治支撐;二是健全法治實施機制,建立確保法治統一的制度機制,規范執法行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三是強化法治社會建設,提升全民法治素養,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四是加強涉外法治能力建設,構建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相適應的涉外法治體系,為應對國際風險挑戰提供法治保障。
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以法治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
《建議》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法治經濟、建立確保法治統一制度機制等重要要求,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提出了更高標準,是對法治提出的“現代化”要求。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根本指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靈魂所在。
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文選》的核心精髓,為法治建設提供了總遵循、總依據、總指引。要持續深化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習貫徹,將其融入法治人才培養、法治理論研究和法治宣傳教育全過程。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全面依法治國的歷史性成就,充分彰顯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要深化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習宣傳、教育培訓、研究闡釋,抓好貫徹落實,把學習成果體現到法治建設實踐中。通過打造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加強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抓住領導干部這個 “關鍵少數”,推動全社會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同時,要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法治是現代化建設的穩定器和助推器。《文選》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因此,要立足實踐不斷拓展法治內涵和功能,使法治建設既保持中國特色,又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不竭法治動力。
潮平岸闊催人進,風正揚帆正當時。《文選》的思想光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戰略部署、《建議》的實踐路徑以及剛剛結束的第二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的圓滿舉行,共同勾勒出法治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只要我們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奮勇前進,堅守初心原則、勇于實踐創新,就一定能不斷提升法治現代化水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作者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責編:
審核:付興帥
責編:付興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