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當人們用“1米高”的兒童視角看城市,會發現什么?——司空見慣的生活設施都變成龐然大物,樓梯、拐角潛藏著安全風險;與此同時,能歡快地在街心公園跑跳是一件多么令人開心的事……
近年來,“‘1米高度’看世界”的理念逐漸走進公眾視野,提倡以兒童視角觀察和設計城市空間、優化公共設施和環境。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推進適兒化改造、加快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措施陸續出臺。
目前,各地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和適兒化改造推進情況如何?哪些問題需要改進?“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調查。
“兒童友好”讓城市更有愛
今年以來,廣東廣州市的許多市民驚喜地發現,多處閑置的高架橋下空間經過適兒化改造,成為孩子們的“寶藏游樂場”。
在廣州市東涌鎮馬克村橋下公園,橋下空間裝上滑梯、秋千與攀巖墻,低齡探索區、小童體驗區、大童活動區方便各個年齡段孩子自由探索。“這個公園免費開放,橋底下也不很曬。小朋友喜歡玩這些游樂設施,家長帶娃也輕松很多。”家住附近的麥女士說。
圖為2025年改造后免費開放的廣州市東涌鎮馬克村橋下公園。(圖片來源:廣州市南沙區融媒體中心)
從道路安全到醫療服務,從城市規劃到社區改造,在各地各部門大力推動下,“兒童友好”讓城市更有愛。
——上學路上更放心了。
在湖南長沙市長郡雙語實驗中學門口,一條鮮艷的紅底白心斑馬線,好似給馬路系了條溫暖的“安全帶”,孩子過馬路更有安全感。在長沙市麓山國際第二實驗小學,運動場下的架空層被“爆改”成車庫,并修建地下通道直通校門,家長們通過App掌握放學時間,不用在路邊扎堆等接娃。
——看病住院更暖心了。
走進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大興院區兒童醫學中心,診療椅、霧化器等都裝飾著卡通形象,并設置兒童“游戲角落”和“閱讀空間”;兒童專用病床、家長陪護沙發、獨立衛浴等設計,為兒童病房增添了溫馨氣息。
——城市規劃更貼心了。
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書南社區打造“兒童友好路徑”,在路旁墻壁上繪制打彈珠、踢毽子、丟手絹等游戲場景,將兒童友好與社區文化有機結合;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動物園站優化空間布局,售票機、閘機門、門柱、樓梯等隨處可見充滿童趣的熊貓元素。
街頭增設70厘米的兒童專用垃圾桶、醫院里增加50厘米的兒童專用扶手,公交車上加配140厘米的兒童拉手,公共衛生間增加兒童洗手盆……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以“1米高度”視角為標準的改造設施正變得越來越多。
部分項目設計不合理 存在重建設輕維護等問題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各地已普遍出臺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及適兒化改造建設等工作方案,母嬰室、兒童游戲區等設施的普及率明顯提升。與此同時,一些項目決策的科學性還有待提升,重建設輕維護等問題較為突出。
——有的項目設計不符合實際需求。
在部分新建適兒化空間,不少設施“好看不好用”。成都某社區新建了一個漂亮的金屬游戲裝置,但在夏季烈日照射下,孩子被燙得無法靠近;還有一些場地雖然按要求配備了母嬰室等空間,但分布不合理。一位長沙媽媽說:“在游樂園給孩子喂奶,但母嬰室位置偏僻要走十多分鐘,找到時孩子已經急得哭鬧不止。”
在兒童常活動的社區、學校、公園等區域,許多標識設計過于抽象,孩子看不懂,顏色也不夠鮮明。
有廣東深圳市的街道干部反映,下轄社區健身器材大多是居民共用,很多不適合兒童使用;一位廣州家長告訴記者,想帶孩子周末騎行,但住所周邊缺少適宜兒童或親子騎行的車道,不得不驅車到數十公里外的專門地點騎行。
——有的建成項目缺乏運營維護。
許多地方較為重視適兒化設施建設,但建成后運營和維護力度不足。一些項目依賴短期資金或志愿者熱情,一旦試點期結束或資金中斷,便活動停擺、空間閑置。
記者在一些中西部省份走訪時看到,有的社區秋千、滑梯斷裂生銹,草坪荒廢成雜草地;有的親子閱讀區書籍破損缺頁卻無人更換,資源白白浪費。一位家長說:“剛建成時還挺熱鬧,沒過多久就沒人管了,設備損壞很嚴重,孩子興沖沖來卻失望而歸。”
讓城市學會俯下身子“傾聽”孩子的聲音
如何把當前適兒化改造熱潮,變成可持續發展的常態?受訪專家表示,應充分落實國家關于生育友好型社會的有關措施,讓“兒童友好”成為城市發展的內在價值觀。
針對一些城市的適兒化改造盲目上馬新項目,造成資源與資金浪費的現象,業內人士建議,改造思路應當優先在當前城市建設空間上“挖潛”,因地制宜創造更多兒童友好空間。
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生導師鄧小飛說,對于空間緊缺的老城區,可考慮利用閑置或低效的土地資源,如廢棄工廠等,改建或擴建原有兒童公園;還可在現有的公園、廣場、街道等公共空間中設置兒童游樂設施,打造兒童活動場地等。
“‘兒童友好’不僅是空間友好、服務友好,更應是制度友好、表達友好。”四川師范大學教授鄢超云認為,下一步應在適兒化改造的基礎上,將“兒童友好”的理念從硬件層面滲透到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和文化氛圍中,尊重并保障兒童的發展權、參與權。

圖為雄安新區兒童友好公益踐學地圖。(圖片來源: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
一些地方正在進行積極探索。雄安新區今年發布兒童友好公益踐學地圖,涵蓋社科教育、文化藝術、運動健康等六大領域,為不同年齡段兒童打造一系列“可觸、可感、可及”的實踐場景。成都多個社區完善兒童參與治理機制,部分社區還引入兒童友好輔導員、心理支持志愿者、學校協作機制,拓展兒童議事的教育功能和能力建設。
廣州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龔紅表示,此前的適兒化改造以“見縫插針”的局部優化為主,下一步需要讓兒童友好的理念與城市治理嵌合得更緊密,形成穩定的標準及服務、參與機制。
“從‘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從‘空間友好’到‘權利友好’。當城市學會‘俯下身’來傾聽,兒童的聲音便成為優化公共政策、重塑空間形態的驅動力,讓城市更加包容、和諧。”長沙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彭娟說。(記者鄭天虹、謝櫻、袁秋岳)
責編:
審核:王云峰
責編:王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