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客戶端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新能源汽車月銷量171.5萬輛,同比增長20%,單月銷量在汽車新車月度總銷量中的占比達到51.6%,首次超過50%。這意味著,在我國,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料汽車的替代邁入新階段。
新能源車銷量占比首次過半,傳遞三個信息。
其一,乘用車新品供給持續豐富、產品技術不斷升級。
今年以來,國內乘用車企業紛紛加快電動化、智能化技術迭代步伐。800伏碳化硅平臺、長續航增程/插混、車位到車位端到端組合輔助駕駛、AI大模型智能座艙……已在大多數車企主流車型上落地搭載。高效、低成本的研發、供應鏈與智能制造體系,更是為新車型密集投放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9月15日至21日一周內,上市新能源乘用車就達16款。在新車效應持續推動下,今年10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比穩步提升至54.9%。
其二,商用車電動化進程提速。
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商用車銷量占比為14.9%;今年1至10月,這一比例已快速提升至20.7%。新能源商用車受追捧,離不開政策“組合拳”持續加碼。今年以來,老舊營運柴油貨車報廢更新補貼的范圍和力度進一步擴大。此外,技術突破帶來的續航提升、超快充技術普及疊加電池成本下降,讓新能源商用車運營成本優勢更加明顯。充電網絡等基礎設施持續建設,充換電站布局逐漸完善,也為新能源商用車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其三,新能源汽車月銷量首超燃油車,給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在人工智能加速賦能汽車全產業鏈的背景下,創新探索AI汽車時代的產品形態、制造流程、運營模式、競爭維度乃至發展模式,我國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的全球領先優勢才能不斷夯實。當下,汽車產業活力充沛,在持續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的同時,有效遏制“內卷式”惡性競爭,破解“增量增收不增利”怪圈,行業方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全方位提升安全標準更顯迫切。過半新車實現電動化、組合輔助駕駛新車滲透率超過60%,讓全社會對新能源汽車安全的關注度更高。提高機動車安全標準,從源頭杜絕滋生安全隱患的土壤,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在采取行動。今年以來,工信部、交通部等部委相繼組織制定了動力電池、組合駕駛輔助、車門把手、汽車安全技術等一系列強制性國家標準及標準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新國標”),明確提出每次啟動組合輔助駕駛功能,都要確認駕駛員接受過相關培訓,行駛中會實時監測駕駛員手部是否在方向盤、視線是否偏離道路等。針對交通事故中暴露出安全隱患,“新國標”還提出了必須配備實體按鍵、零重力座椅需保證安全帶有效保護乘員、隱藏式門把手需要配備機械釋放功能、應急窗玻璃厚度不能超過5mm、零百加速不得低于5秒等強制要求。
期待越來越多企業把創新聚焦在防止電池熱失控、提升組合輔助駕駛安全“上線”、徹底消除里程焦慮等真實的消費痛點上,將“比加速、堆配置、拼價格”,轉變為“拼安全、拼技術、拼價值、拼體驗”的高質量競爭,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行穩致遠。
責編:
審核:王云峰
責編:王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