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內蒙古毛烏素沙地深處,小雪節氣后,寒風凜冽。放眼望去,沙地中一排排整齊高大的風機迎風旋轉,形成獨特景觀。這里產出的綠色電能,正通過特高壓直流輸電的一條“動脈”,日夜不絕送往山東。
國家電網±800千伏伊克昭換流站,“蒙電入魯”的換流起點,也是西電東送,助力節能減排的大通道之一。
“迎峰度冬期間,我們站日均送電量約1.6億千瓦時,可滿足約2500萬戶家庭每天用電需求。”該站副站長馮裕山說,自換流站運行以來,累計向山東地區送電超過2300億千瓦時。
這是2025年8月19日拍攝的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寧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寧電入湘”工程)配套新能源項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一度“綠電”,發得出,也要接得住、用得好。
“塞上的電”正在點亮“三湘的燈”。寧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于今年投產送電,作為我國首條獲批、以輸送“沙戈荒”風電光伏大基地新能源為主的“電力高速公路”,每年可向湖南輸送電量超360億千瓦時。
湖南張家界核心景區的充電站內,數十臺純電動擺渡車依次停靠,通過新投運的充電樁快速補充電能。該景區負責人表示,即便是旅游高峰期,景區電力也有了保障。
發展尖端科技,守護人間燈火。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著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能源強國。
“未來能源電力產業發展,要以新型電力系統高質量發展作為核心方向而調整演化。”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專家李蘇秀說。
今年以來,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在山東并網發電,實現了從設計到制造的全國產化;川西高原雅礱江中游兩座總裝機270萬千瓦的水電站同步截流……重大工程不斷創新技術,為綠電“發得出”提供多元支撐。
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區域間高效互聯的能源交通網,則“接得住”綠電,讓更多綠色能源實現大范圍優化配置。截至目前,國家電網跨省跨區輸電能力達3.7億千瓦。
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能源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昌陵表示,將加快推進“沙戈荒”大基地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建設,持續強化柔性直流技術升級,不斷提升輸電能力。
一度電,最終還要走進千家萬戶,走進工廠商場。
業內專家表示,重點是進一步推動負荷側的互動化與全社會電氣化,加快建設統一電力市場,促進新型電力系統高效運行。
讓綠電釋放最大價值!從沙漠到沿海,我國正以系統性實踐破解能源轉型難題,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書寫著能源強國建設的時代答卷。(記者宋晨)
責編:
審核:王云峰
責編:王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