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漫步在烏魯木齊的大巴扎時,一位攤主從炭爐里取出一塊熱騰騰的薩姆薩遞到我手里——酥脆的口感加上濃濃的胡椒味,竟和英國的康沃爾餡餅有幾分相似。他先是用維吾爾語問候我,看我有些疑惑,又笑著換成英語:“Hey bro, where are you from?” (哥們兒,你是哪里人?)那一刻,我幾乎以為自己回到了英國。然而,這里是中國最西北的地區--新疆。
通常,當我走進一家小店時,老板會先用維吾爾語招呼我,他們以為我是本地人。我一愣,他們便笑著改用普通話,說我長得像他們的“表弟”,仔細一看,才發現我其實是外國人。
我穿行在那些從未見過的食物攤位間,經過掛滿土耳其風格銅燈的攤檔,再往前,每隔幾分鐘就能看到一座清真寺,仿佛走進了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新世界。與他們交流,我想,也許這里可以成為我的家。
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了新疆。憑借統計學博士學位,我曾收到中國多地的工作邀約,甚至還有一家英國頂尖人工智能公司的高薪職位。但新疆讓我感受到一種面向未來的力量——這里正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我希望未來能投身這一領域。
目前,我在新疆的一所國際學校教授統計學與英語,這份工作讓我在語言與邏輯方面保持敏銳,同時周末還有時間自由探索這片面積相當于英國七倍的土地。新疆不僅有厚重的歷史與蒼茫的沙漠,更有面向未來的目光。
來到新疆后,我發現教師薪水在這里竟然能過上非常愜意的生活:一套120平方米的公寓每月僅需大約2,000元,打車穿城只需10元,一頓美味的家常飯大約15元。

作者在新疆的一所國際學校教授學生統計學課程。
生活簡單舒適,日常花銷也不高,我能存下不少積蓄,專注于體驗生活--這是讓我最初來到這里的原因。
忙完一周的工作之后,我常騎馬馳騁于山腳。冬天滑雪,夏天徒步草原,這么美好的生活,怎能不讓人感嘆!
如今,我的足跡遍布這片遼闊的土地。 在塔城,我品嘗了正宗的哈薩克馬肉;在冰川景觀豐富的塔什庫爾干,我感受了塔吉克族的文化氣息。我只花了大約22美元,坐著大巴,短短幾個小時就從新疆越過中亞邊境線到了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街頭的文字變了,食物的味道卻依舊熟悉。新疆與八個國家接壤,探索與發現永遠沒有止境——這里,正是古老的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
校園的節奏也讓我覺得舒適。我的班級通常只有10到20名學生,因此,我能傾聽每一個學生的聲音。我講授的知識他們吸收了多少,能得到直接的反饋,我還能親眼看著學生在課堂上慢慢地、自信地成長。
許多學生來自少數民族家庭——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我和學生關系融洽,亦師亦友,經常一起踢足球。有時我受邀到他們家中喝茶,聽他們熱情地介紹當地節日——哈薩克族的“諾魯孜節”、維吾爾族的“開齋節”。我喜歡這里豐富多彩的傳統,也珍惜能有時間真正去感受它們。

作者和學生們一起踢足球。
當然,也有需要適應的地方。維吾爾語語言層次豐富,對我來說,這既是樂趣,也是挑戰。很多翻譯軟件至今還難以處理維吾爾語的各種微妙變化。
氣候也是個不小的考驗。空氣又干又冷,冬天的氣溫能降到零下30攝氏度。
但驚喜與溫暖的瞬間更多。陌生人常會在大街上攔住我合影。我當然不是名人,只是在中國的一款社交應用上有七萬多名粉絲。可能因為我是為數不多在這里生活的歐洲人之一,很多人認出了我,也欣賞我努力學習他們的文化。與他們交朋友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尊重、學習、嘗試。當你愿意學幾句當地的語言、試穿他們的民族服飾,很多門都會為你打開。
那位把薩姆薩遞給我的攤主已經是我的微信好友,每次經過他的攤位,我都會用 “yakshimusiz”(你好)和他打招呼。它正是這里生活的縮影:熱情、務實、比你想象的容易得多。 在這里,做一個“外國人”并不難,因為有太多人愿意幫你,成為你的朋友。
(作者 Luke Johnston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專業,目前在新疆一所國際學校任教)
責編:
審核:王云峰
責編:王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