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
編者按: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來,“兩山”理念如一抹青綠潑灑神州,勾勒萬千生態畫卷。落筆處,是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多彩中國。在江蘇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指導下,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縣”在起筆!青綠繪江山》融媒體行動,深度解碼“兩山”實踐生動樣本,探尋縣域“中國色”如何繪就,邀你共讀綠色發展的時代答卷。
提及昆山,人們總會先想到一組極具沖擊力的數字:連續 20 年領跑中國百強縣的超5000億GDP 總量,以及背后“寸土寸金”的產業密度。若按昆山總面積折算,其每平方公里土地年均創造的GDP約5.78億元。
但就是在這座以工業產業著稱的現代化城市中,卻有著一方12000畝的生態凈土——天福國家濕地公園。它就像是一顆溫潤的翡翠,鑲嵌在上海與蘇南的城市群之間,讓都市生活和自然生靈在這里和諧共生、詩意棲居,更被聯合國贊譽為生物多樣性的典范之作。
當城市升級的腳步遇上生態守護的命題,昆山如何讓發展與自然溫柔相擁?記者走進這片濕地,探尋這份藏在綠意中的平衡密碼。
從生態絕境到鳥類樂園
一片濕地的二十年重生路
“這是我記錄到的黃胸鹀,全球極危鳥種,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天福國家濕地公園的小微濕地群修復項目區,負責人戴小華手持監測記錄本,向記者一一介紹。如今,提及濕地生態和鳥類物種,他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專家,言語間滿是熱愛與專業。
但時間退回二十年前,戴小華還只是本地的一名普通保安。他常說:“我是和天福一起長大的。”他的個人蛻變,恰與這片土地的命運交相呼應。
二十年前,天福所在的江南村落因滬寧城際鐵路、京滬高鐵等交通要道建設,生態環境被切割得支離破碎,一度瀕臨“絕境”。“這里就像被撕碎的綠色拼圖”,戴小華回憶起初到這里工作時看到的景象,語氣中仍帶著感慨。
轉折發生在2013年。彼時,昆山邀請了許多專家對天福的發展路徑進行論證。在一片建設經濟高地的聲音中,一個大膽的想法被提了出來:能否建設一個濕地公園?這不僅能夠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護江南水鄉文化,對于全國來說,也許會帶來工業集聚區濕地修復與保護的經驗。
于是,一場突圍由此展開了。依托農田、水塘和河流等資源,當地計劃在密集工業區中建設面積1200畝的橋苑公園,用以保留生物多樣性。此后持續投入,越做越有決心,干脆決定在這兒試點建設國家級濕地公園,生態保留地范圍一下子擴大到了12000畝。
隨著這片土地的華麗蝶變,戴小華的命運也悄然發生了轉變。他從保安起步,逐步轉型為濕地講解員、科研監測員,直至如今擔任小微濕地修復項目的負責人。如今,戴小華幾乎每天都要走進濕地,觀察鳥類棲息動態,跟蹤生態變化,也早已成為這片生態家園堅定的守護人。
“濕地好不好,鳥兒說了算。” 戴小華的這句話道出了這片濕地修復樸素而深刻的核心邏輯。園區選取700畝作為核心棲息地,設計8個大小深淺不一的水塘,搭配精準水位調節,滿足不同季節不同鳥類對棲息地的需求。例如,夏季控制水塘水位在5—10cm,吸引鸻鷸類棲息,冬季則提至50—80cm并配合植被管理,為雁鴨類等冬候鳥營造理想棲息地。
通過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這里的濕地率已從41.77%提升到63.62%,創造了“700畝農田棲息全國10%鳥種”的生態奇跡,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成為我國經濟密度發達區域唯一獲此殊榮的典范。
天福國家濕地公園也因此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城市群密集、生態破碎化區域農耕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的有效路徑,為如何在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中,讓有限的保護面積內增加整個生物多樣性的容量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耕地與濕地共生
四季水田藏著生態與效益的密碼
從“絕境”重生為“鳥類樂園”,天福國家濕地公園的探索并未止步于單純的生態修復。一個新的命題隨之浮現:這片重煥生機的土地,能否與人類的生產活動和諧共存?這里的村民們是如何適應新身份的?記者走進濕地深處,認識了一位新朋友。
“這里實施‘四季水田’一體化治理機制,構建‘耕地+濕地’人與候鳥共享稻田系統。”天福糧油種植項目負責人劉地告訴記者,園區700畝的核心棲息地修復區中僅有140畝是池塘、溝渠及沼澤等天然濕地。
在這樣的有限條件下,園區充分利用周邊近4000畝水稻田的人工濕地優勢,有效擴展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空間,大幅提升了生態價值的轉換效能。
每到休耕時節,蓄水作業便有序展開。水位漸漲,這片水田便悄然轉型,成為候鳥越冬的“天然食堂”,與此同時,水體的覆蓋又有效抑制了雜草生長和害蟲繁殖,為下一季水稻的健康生長埋下生態伏筆。
記者不禁追問,“這樣種出來的大米是不是更健康、更生態、更好吃呢?”“沒錯,”劉地笑著回答,“候鳥幫我們控制了蟲害,農藥化肥用得少了,大米品質自然提升,市場反響也很不錯。”
從生態果園到鄉愁經濟
綠色動能激活鄉村振興新圖景
依托濕地生態優勢,天福國家濕地公園延伸打造出集采摘游樂、農事體驗與生產創收于一體的現代化休閑農業。眼下正值葡萄豐收時節,果園負責人施翔在藤蔓間穿梭忙碌,忙碌中難掩豐收的喜悅。
當記者得知這位年輕人畢業于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專業,不禁好奇:“為什么選擇回到家鄉當農民?”“我是土生土長的天福人,畢業后看到家鄉生態越來越好,創業條件也成熟,就想著回來干一番事業。” 施翔邊摘葡萄邊介紹,指尖的果實飽滿透亮,帶著陽光的清香。
每到果品上市季,果園就成了滬蘇兩地游客的“打卡地”。“家里人都愛這口生態葡萄,到了季節必須來摘點新鮮的。” 上海游客穆苗苗提著滿滿一籃葡萄,笑意盈盈地說。
“游客選擇我們,最看重的就是有機種植和自然成熟的風味,”施翔表示,“他們常說,這里的果子能吃出‘小時候的味道’。”如今,果園種植品類已超過25種,畝均收益穩穩過萬元,生態紅利實實在在裝進了農戶的口袋里。目前,園區果蔬品類超過28種,畝均收益超過萬元。從濕地重生、新農人回歸,到游客紛至沓來,生態與經濟在天福實現了雙贏。
如果要問屬于昆山的“中國色”是什么
那一定是充滿生命力的“翠微色”
正是規劃時的“生態留白”
才“長”出了如今的國家級濕地公園
在鋼筋水泥的繁華都市里
這片“翠微色”的濕地看似微小
卻逐漸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
成為昆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樣本
它以堅韌的色彩告訴我們
生態保護不是簡單的復原
而是讓自然在城市肌理中找到新的生長方式
讓每一片“翠微色”都成為
城市建設與生態文明完美融合的見證
責編:
審核:劉美顯
責編:劉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