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
“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自2022年7月起,在北京、上海等7省市的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4個行業試點的社會保障項目,目前已滿三周年,截至3月底,參保人數超過1104萬人。
此外,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也將從7省市擴圍到17省市。從試點的具體效果來看,三年來,“新職傷”為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保障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貨運司機韓孟孟一直在一家貨運平臺上接單拉活,今年5月在搬運貨物的途中,他的頭部不幸被高層掉落的異物砸傷,被送往醫院救治,此后他在貨運平臺上直接提交了“新職傷”,很快賠付就已經到賬。
貨運司機 韓孟孟:我在醫院出院的時候,直接在平臺上這個訂單上有個選項就是“新職傷”保險報銷,點開讓我上傳資料。審核后到了人社局需要提供醫院的資料,大概過了10天醫療費就到賬了,全額報銷共800多塊吧,打到社保卡上。
“新職傷”是專門針對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出臺的職業傷害保障,采用平臺出資、按單繳費、每單必保、每人必保的原則。與傳統的商業意外險不同的是,“新職傷”保障無須個人承擔費用,全部由平臺出資,不區分全職與兼職身份,適應了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過渡性靈活性的勞動特征。貨拉拉市場負責人王宮介紹,
貨拉拉市場負責人 王宮:目前平臺已經為司機的職傷保投入達到了1.2億,覆蓋的平臺新老司機累計有160萬人,它的保障額度的覆蓋范圍也很寬泛,比如說一些小傷和一些拉貨過程中出現的小病,從幾百塊錢到一些比較嚴重的大型傷病,最高的可以覆蓋到100萬這樣的保額。
如今,全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已經超過8400萬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表示,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平穩實施,截至3月底,參保人數超過1104萬人。在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看來,“新職傷”試點運行三年來,取得了很多政策制度方面的突破,特別是打破了傳統工傷保險必須嚴格依賴勞動關系的方式。
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 張成剛:由平臺單方面繳費,勞動者和平臺之間并不需要建立勞動關系,就可以獲得工傷保險。同時試點范圍也覆蓋了主要新就業群體所在省份以及主要行業和主要平臺。試點中包含了像醫療待遇、傷殘待遇、工亡待遇等等的一些基本的保障。從試點的實際效果來看,保障水平還是比商業保險要更高的。
為打通職業傷害保障服務痛點堵點,各地在新就業群體權益保障方面不斷創新探索。江蘇淮安在去年8月簽訂了快遞行業職業傷害保障全覆蓋專項集體合同,開始為快遞從業者繳納工傷保險、補充工傷保險和商業險。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總工會徐列義介紹,已為2224名快遞從業人員繳納相關保險,實現職業傷害保障全覆蓋。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總工會 徐列義:工傷保險主要是針對我們中通、圓通、申通等這些大型的企業,人員相對比較固定的正式工是繳納工傷保險;對于其勞務派遣工和其他的從業人員,這一部分員我們人員流動性比較大,所以我們建議企業為這些員工繳納的是商業保險。
今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計劃擴大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將試點省份從7個增加到17個,并逐步推動在全國實施。最近,遼寧、寧夏等省份均宣布啟動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遼寧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工傷保險處副處長徐曉歡表示,精簡業務流程,探索“小傷快賠”,實現職業傷害確認、勞動能力鑒定、待遇發放“三件事一次辦”。
遼寧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工傷保險處副處長 徐曉歡:我們啟動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將美團、餓了么等11家平臺企業納入保障范圍,通過按訂單計費,平臺企業接單即參保,實現每單必保、每人必保,有助于解決新就業形態人員后顧之憂,也有助于分散平臺企業用工風險。
寧夏則宣布將滴滴出行、美團、貨拉拉等10家較大規模平臺企業納入試點范圍,計劃用3年時間,分步驟、漸進式推進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擴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表示,將適應就業方式變化,研究完善參保繳費辦法,將更多的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納入企業職工社保制度,享有更高水平保障。
未來,如何探索新就業群體職業傷害保障新路子,讓每一位奔波在城市中的勞動者都能體面勞動、安心工作?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建議,在重視工傷補償機制的同時,更要注重工傷預防。
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 張成剛:對于勞動者來說,有一些風險類型要進一步地細化,包括有一些風險上升的情況,包括平臺在內的主體去想辦法減少這種職業傷害,然后可以降低他們的工傷費率的繳納,形成這樣的一種激勵機制。還有提升“新職傷”的政策知曉度,包括經辦服務的便捷性,這些都是我們未來擴圍之后,能夠提升大家保障水平的措施。
責編:
審核:劉美顯
責編:劉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