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
【原標題】系統性改革激發制度型開放——中國北方首個自貿試驗區十周年觀察
文/本報記者 李鯤 宋瑞 楊文
大風過后,萬里無云,矗立在天津濱海新區的三座巨型白色拱門煥然一新——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個片區2015年4月21日掛牌運行,在中國北方的土地上首次將“自由貿易”的中文字樣寫進政府機構名稱,開啟了一場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全新試驗。
天津自貿試驗區機場片區入口處的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拱門(岳月偉 攝)
十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秉承“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的理念,累計實施686項制度創新舉措,49項經驗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215項制度創新成果在京津冀地區復制推廣,以天津1%的土地,貢獻了全市26%的新設外資企業、38%的進出口額和16%的稅收收入。
“我們不斷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首創性、集成式探索,推動天津自貿試驗區在制度型開放水平、系統性改革成效、開放型經濟質量等方面全面提升。”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濱海新區副區長梁益銘說。
破題系統性改革“試驗田”
前不久,隨著盛業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和天津華圖汽車物流有限公司的共管賬戶收到來自阿塞拜疆買方的8萬美元回款,全國首單“本外幣一體化共管賬戶+優先受償權”跨境外幣國際商業保理業務實現閉環。
此時距離華圖汽車出售的這批二手新能源汽車啟運出海已經過去了兩個月,但華圖汽車公司總經理史運昇卻并沒有為這個“長賬期”而發愁,因為他早已拿到回款。
“這是天津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智慧!”史運昇激動不已。原來,中國外匯管理有著“誰出口誰收匯”的原則,商業保理公司雖可以根據應收賬款票據先行支付資金,但它不是出口商,無法直接收取外匯回款。
據盛業保理公司風險管理部高級經理劉璇回憶,根據他們和出口商提出的需求,天津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局積極對接海關、外匯等部門,召開多次會議研究解決方案。
“經過反復討論并和有關部門溝通,我們創新方式,由出口商和保理商以跨境貿易企業的名義在銀行開立專賬、共同監管,既遵循外匯管理規則,又解決了保理公司收款的問題。”天津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局金融發展中心主任曲彬說,天津自貿試驗區已將此次改革舉措印發了文件《關于支持國際商業保理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基于市場痛點難點的制度創新,十年來在天津自貿試驗區頻頻上演。
天津云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氣象衛星相關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國際上有很多權威機構向該企業提出合作意向,但涉及數據安全,企業自身難以把握。
針對云遙宇航等公司的現實需求,天津市商務局聯合自貿試驗區管委會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先后于2024年2月和5月率先發布自貿試驗區“企業數據分類分級標準規范”和“數據出境管理負面清單”,實現國內自貿試驗區數據跨境流動“雙首個”政策創新。
“根據新政策,公司可以有選擇地進行數據出境,清單外的一般氣象數據自由流動,降低了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云遙宇航公司董事長李峰輝說,他們正在組建國內衛星數量最多的商業氣象星座。
自貿試驗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高地。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作出明確部署,鼓勵首創性、集成式探索。
“十年來,我們一直在‘規則’中打破‘規則’。”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朱長存說,目前,天津自貿試驗區已完成國務院出臺的《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和《進一步深化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相關任務,在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中成為名副其實的“試驗田”。
融資租賃業務在天津的發展最能說明問題。“雖然我們從2009年已開始探索,但天津自貿試驗區讓東疆的融資租賃走上了快車道。”天津自貿試驗區東疆片區自貿工作局副局長耿賓遙說,十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先后推出融資租賃出口退稅、資本金意愿結匯、經營性租賃收取外幣租金等數十項創新試點政策。
一組數據最有說服力:2015年東疆片區的飛機租賃規模僅有400多架,2017年達到1000架,2022年突破2000架,迅速崛起為僅次于愛爾蘭的世界飛機租賃高地。
壯大開放型經濟“服務器”
走進位于天津自貿試驗區機場片區的天津海特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大屏幕上的一條上揚曲線圖引起了記者注意:其境外業務收入從2019年的200萬美元增長到2025年預計的1550萬美元。天津海特的保稅維修業務產值逐年增長,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飛機維修企業。
公司副總經理趙小東坦言:“五年前,我們還是一家聚焦國內業務的公司,境外業務占總體收入只有10%。在天津自貿試驗區的政策引導下,我們的境外業務很快發展壯大,現在占比已超六成。”
企業的“一大步”源自改革的“很多步”,改革創新最終要服務實體經濟。在天津自貿試驗區,2024年保稅維修進出口貨值已達232.6億元。據朱長存介紹,實現這一數值經過了長達十年的“三步走”。
第一步是2016年,落戶機場片區天津濱海新區綜保區的龐巴迪正式獲批開展保稅維修業務,這是天津自貿試驗區自主審批的第一個保稅維修項目;第二步是2019年,天津自貿試驗區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出臺相關實施辦法,讓保稅維修在自貿試驗區范圍內發展壯大;第三步是2025年,在國家部委大力支持下,GE醫療獲批在自貿試驗區外、濱海新區內開展醫療器械保稅維修,標志著保稅維修業務在濱海新區推廣。
讓天津海特得以轉型為外向型企業的契機,就來自“第二步”。這家公司不在綜保區內,曾經只能以“修理物品”的方式開展國際業務,且需要租賃外部保稅倉庫,每架飛機客改貨時都需要先繳納約1000萬元的保證金,大約9個月后完成業務才能退還。
2月11日,一架未經涂裝的空中客車A350型寬體客機從法國圖盧茲飛抵天津濱海機場。(新華社發)
“我們與有關部門反復溝通、多次會商,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在自貿試驗區內、綜保區外開展保稅維修業務,率先出臺了支持和鼓勵航空保稅維修再制造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天津自貿試驗區機場片區自貿工作局工作人員陳光宇說。
2019年12月,天津海特正式獲批開展區外保稅維修業務資質。趙小東說,在海關電子賬冊管理下,公司無需再提交保證金,境外飛機在國內降落后可直接飛來天津海特開展保稅維修業務,保稅料件在公司自有倉庫保稅區域就能管理和存放,每月可再節省租金等費用約50萬元人民幣。短短五年,海特已保稅維修交付了國內外50多家客戶的700余架次飛機。
在天津自貿試驗區,50多項保稅維修政策的創新體系打開了產業集群迅猛發展的“閥門”。空客、古德里奇、同方威視等10多家企業也獲批開展保稅維修再制造業務,保稅維修產品從飛機拓展到船舶、運輸裝備、海工裝備和測控設備等多個品類。
據天津市商務局副局長王亞剛介紹,天津自貿試驗區機場片區的飛機保稅維修與東疆片區的飛機租賃兩大產業已形成上下游聯動,加上空客公司在天津的生產線,一條涵蓋“飛機總裝-銷售-融資租賃+保理-維修和再制造-客改貨-拆解-二手交易”的航空航天全生命周期產業鏈,正在逐步搭建,構建起面向世界的開放型經濟環境。
有貿易需求的實體企業受益更多。總部位于意大利的高利爾(天津)包裝有限公司,面向亞太地區以及歐洲市場提供番茄醬、濃縮果汁、咖啡等柔性軟包裝及服務。2022年5月,公司在離岸貿易“天津模式”下完成首單離岸貿易結算。
推動制度型開放“新高地”
海河畔,悠揚的樂聲從一座現代化白色建筑傳出,來自美國的作曲家尼科洛·安森正在給學生上課。這里是紐約茱莉亞學院百年來首個海外合作辦學項目——天津茱莉亞學院,2021年在天津自貿試驗區中心商務片區正式落成啟用,目前有來自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師生在此工作學習。
天津茱莉亞學院首席執行官兼藝術總監何為說,得益于天津自貿試驗區對外國人申請“任職類”永久居留的便利政策,在濱海新區出入境管理局的支持下,學院已有85%的外籍教師像安森一樣獲得了“五星卡”。
一個國家對外開放,必須首先推進人的對外開放,特別是人才的對外開放。十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在華永久居留流程持續優化,境外職業資格認可范圍拓展至七個領域27項,外國高端人才來華工作許可年齡限制也已取消……
“這些舉措有效助力了天津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和匯聚。”天津自貿試驗區中心商務片區自貿工作局副局長賀楠說。
在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過程中,天津自貿試驗區一直努力學習規則、熟悉規則甚至參與規則制定。
2024年的最后一天,商務部主導、天津市傳統經典車行業協會參與編制的《傳統經典車通用要求》出臺。“這標志著我們從零開始推動了一個涉外行業在國內的誕生。”耿賓遙說。
“根據片區企業提出的辦展和收藏需求,我們與海關、商務等部門反復溝通,率先打通百年以上傳統經典車全業務流程,促成中國首單傳統經典車保稅展示及托管服務落地,推動中國首個省級傳統經典車行業協會設立和國家標準出臺。”耿賓遙說。
十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完成了自貿試驗區條例修訂、基因和細胞產業促進條例制定;建立現代化破產審判機制,率先探索“預重整與破產重整銜接機制”,助力企業脫危解困;率先探索“分離式裁判模式”,批量金融類案處理周期縮短20天以上……
在努力推動制度型開放的過程中,天津自貿試驗區實現年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超20億美元,年均進出口額2000億元以上。“實現貨物進口26.55小時通關,效率遠高于48小時國際標準。”朱長存說。
出口二手新能源車的史運昇對此感受明顯。2021年,華圖汽車的出口貨值僅427萬美元,2024年,這一數字猛增到近1億美元。除了貿易便利化,以FT賬戶為代表的天津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相關政策,也讓他受益匪淺。
據了解,天津自貿試驗區是北方唯一允許開設FT賬戶的區域,目前已開設3000多個,規模超1.15萬億元。“FT賬戶實現本外幣一體化,用戶可靈活選擇離岸或在岸匯率及結匯時間,增加收益。”中國銀行天津市分行副行長孫勇說,其他區域企業在天津自貿試驗區設立分公司也可開設FT賬戶,有效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
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天津市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齊俊妍認為,十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已成為推動天津城市轉型的“催化劑”,助力天津重塑北方對外開放高地和經濟發展引擎,形成了國家戰略與城市發展的有機聯動。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2024年7月,《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行動方案》發布,提出“推動全產業鏈創新發展,加快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高水平自由貿易園區”等新目標。
“面向新十年,我們將加強制度創新整體謀劃和系統集成,鞏固自貿試驗區產業發展優勢,不斷釋放先行先試改革紅利和發展動力。”天津市商務局局長、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孫劍楠說。
刊于《參考消息》2025年4月17日第10版
責編:
審核:鄧玉莉
責編:鄧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