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新一季“思客講堂·黨校公開課”《理響中國·以理服人|2025中國經濟新脈動》,帶你讀懂2025年經濟工作重點。
外資外貿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衡量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指標。在外部環境更為復雜、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外貿怎么穩?如何讓更多外資企業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得好?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講師楊路本期解析。
當我們談到企業“走出去”的典范時,浙商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從義烏小商品市場,到吉利等制造業巨頭,再到阿里巴巴等大型互聯網企業,浙商的成功,離不開浙江省對“地瓜經濟”的大力支持。“地瓜經濟”理論生動地將企業比喻為地瓜,強調要讓地瓜的藤蔓延伸到全球,鼓勵企業勇敢邁向國際舞臺,在世界范圍內汲取陽光、雨露和養分;同時,將地瓜的塊莖深深扎根于本土,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和市場,推動地方經濟蓬勃發展。“地瓜經濟”堪稱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典型縮影。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穩外貿穩外資。在外部環境變化不利影響加深背景下,如何穩得住外貿外資?
穩外貿,貴在積極主動
近年來,我們積極拓展多元化市場,發掘外貿增量。當前中國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貿易朋友圈不斷擴容。與此同時,貿易結構不斷優化:2024年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達到約22萬億元,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50%。在個別國家尋求對華貿易脫鉤的背景下,這充分體現中國外貿的強大韌性。
中國外貿不光有韌性,還有不斷增強的粘性。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640萬輛,繼續位居世界第一。我們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東南亞、南歐、拉美等地區落地生根,不僅向當地提供性能優良的產品,還帶動當地產業轉型升級,使他們融入到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以前做外貿叫“常來常往”,現在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國老百姓也從不斷開放的外貿中受益。從“車厘子自由”到“榴蓮自由”,這些曾經價格昂貴的進口水果進入了普通家庭的餐桌。從過去“海淘”的漫長等待,到如今保稅倉發貨的次日達,我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跨境購物便利。這充分說明,開放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穩外資,重在貫徹落實
前不久,國務院發布《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以更大力度支持外資企業投資中國,其中許多舉措正在落實。
比如,我們在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現在已允許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深圳等8個城市,以及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2025年2月底,首家外商獨資三級綜合醫院在天津落戶開診,國人不出國門即可享受國際先進的醫療服務。
與此同時,我們大力建設開放平臺,海南自由貿易港是其中的重要舉措。除了大眾所熟知的購物免稅政策,實際上,海南自貿港在企業稅收、跨境貿易、外商投資等方面對標國際高標準,具有突出的制度優勢。按照規劃,2025年海南自貿港將封關運作,屆時它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值得期待。
近期個別大國向全世界揮舞關稅大棒,國際經貿市場持續遇冷,但投資中國格外火熱。2025年1月,英國、韓國、荷蘭、日本等國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約324%、104%、76%和40%。“外資撤離中國論”不攻自破,各國用行動說明: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中國以擴大開放的春風,驅散保護主義的寒潮。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和正能量。
策劃:車玉明 陳曙光 洪向華 劉加文
執行策劃:肖陽 唐心怡 張曉琴
統籌:王云霞 楊柳 陳航 楊大志
編導:孫惠
制作:仇炳宸
設計:王亞婧
責編:
審核:鄧玉莉
責編:鄧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