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
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圖片來源:新華社)
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倩 北京報道
春回大地,萬物爭春。2023年3月,世界目光再一次聚焦中國。
3月5日上午9時,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聽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關于政府工作的報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有哪些特殊之處?讓我們先來看幾組數據——
過去一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7.7%;糧食產量1.37萬億斤;全年增值稅留抵退稅超過2.4萬億元;全年基礎設施、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9.4%、9.1%,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1%;脫貧人口務工規模超過3200萬人……
過去五年: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到121萬億元,五年年均增長5.2%;糧食產量連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270多萬人;經過八年持續努力,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高速公路里程從13.6萬公里增加到17.7萬公里;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5萬公里;新增機場容量4億人次;貨物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8.6%,突破40萬億元、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重污染天數下降超過五成;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增加1.4億、覆蓋10.5億人……
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單從2022年來看,去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的取得并不容易。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疫情等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面對經濟新的下行壓力,我國動用了近年儲備的政策工具,靠前實施既定政策舉措,出臺實施了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支持各地挖掘政策潛力,支持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確保了經濟企穩回升,穩住了經濟大盤工作。可以說,GDP3%的增長,是我國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極為不易,值得珍惜。
回望過去五年,中國發展的成就有目共睹。我國經濟年均增長5%以上,好于全球平均水平。這五年,我國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比如在疫情發生后減稅降費力度進一步加大,成為應對沖擊的關鍵舉措。減稅降費公平普惠、高效直達,五年累計減稅5.4萬億元、降費2.8萬億元,既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留得青山,也放水養魚、涵養稅源,年均新增涉稅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超過1100萬戶。
2023年的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從去年的3%到今年的5%,這一目標既符合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需要,又釋放了經濟基本面向上修復的信號,為經濟增長面臨的若干風險點與不確定性留有余地,還有助于穩預期、強信心。
在對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議方面,報告提到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足見消費仍然是當前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力點。經歷三年疫情沖擊之后的中國該如何重振消費市場?
事實上,2023年春節黃金周,我國餐飲、旅游、住宿、電影、線下零售等多個領域迎來消費熱潮,線下消費加快恢復,線上消費保持旺盛勢頭,煙火氣迅速回歸。消費數據顯示,1月21日至26日,我國生活服務業日均消費規模同比2019年春節增長66%,呈現出社會經濟發展的暖意和信心。聯合國貿發會議資深經濟學家梁國勇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專訪時也表示,盡管受到疫情沖擊,中國經濟仍保持了較強的韌性和增長動能,這有利于經濟更好地釋放潛能。隨著中國優化調整防疫政策,中國經濟有望在2023年實現較快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海報新聞注意到,報告從一開始就提到,“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我國發展取得來之極為不易的新成就”,“過去五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
“極為重要”“極為不易”“極不尋常”“極不平凡”,四個“極”字,既展示出我國在諸多風險挑戰下的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也體現出成就背后的制度優勢和經濟韌性。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沒有捷徑,實干為要。只要篤定信心、穩中求進,就一定能實現既定目標,贏得未來。
責編:張明月
審核:辛然
責編: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