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cript id="lnez7"></noscript>
<blockquote id="lnez7"><pre id="lnez7"></pre></blockquote>
<blockquote id="lnez7"></blockquote>

<blockquote id="lnez7"><xmp id="lnez7">
  • 搜索 海報新聞 媒體矩陣

    大眾網
    全媒體
    矩   陣

    掃描有驚喜!

    • 海報新聞

    • 大眾網官方微信

    • 大眾網官方微博

    •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 大眾海藍

    • 大眾網論壇

    •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頁 >新聞 >國內新聞

    《深圳的腳步》第26期|馬樹華:捐出過萬張深圳老照片,他的鏡頭里藏著特區四十年……

    2020

    / 12/05
    來源:

    大眾網

    作者:

    手機查看

    記者:張玉升 竇永浩 見習記者:趙子周 剪輯:張玉升 趙子周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道

      馬樹華 簡介

      1958年出生,云南大理人。1978年參軍,1983年隨部隊南下深圳,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隨部隊集體轉業到深圳的基建工程兵的一員,他不僅是深圳特區發展的建設者,同時也是這座城市騰飛的見證者和記錄者,近四十年來,他用相機拍攝了數萬張記錄深圳發展變化的精彩照片。

      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出版《深圳輝煌歷程——馬樹華紀實攝影集》、《大美深圳》等。

      進入2020年下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馬樹華格外忙碌,一方面,他的關于深圳特區四十年新老對比的攝影展開始陸續展出,另一方面,他頻繁接受多家媒體采訪,暢談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深圳特區走過四十年,從當年一座落后的邊陲小鎮,到今天國際知名的大都市,滄海桑田,變幻萬千,最直觀的感受從哪里來?馬樹華,就是這個拉直問號的人,凡是觀看過他拍攝的新老照片對比的人,無不驚嘆并感慨,三四十年前,深圳原來是那個樣子……

      馬樹華,從一名普通的基建工程兵,到一位記錄深圳變遷的攝影師,用相機為深圳特區留住了四十年的光影,未來,他還會繼續拍下去……

      1、拍了四十年:記錄下特區日新月異的變化

      我第一次見到馬樹華的深圳新老照片,是在越眾產業園里的“越讀學園”,當時我在那里訪談羅亞君(詳見“深圳的腳步”第19期),旁邊擺放著十幾組放大的新老對比照片,全是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角度拍攝的,引起了我的興趣,一問,出自馬樹華之手,于是當場敲定要采訪他,請羅幫忙聯系。

      “請問您是在什么機緣下拍下那么多的深圳老照片?”

      見到馬樹華,我向他提出了第一個問題。

      馬樹華給我的回答,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原來,當年拍下那些老照片,并不是他有意為之,很多時候,就是偶然的隨手之作,“我是到特區二十周年的時候,才意識到這些老照片的價值的……”

      馬樹華來到深圳,是在1983年1月,當時他隨部隊從天津南下深圳,是基建工程部隊的一名軍人,來到深圳大半年后,部隊于當年9月15日集體轉業,轉業前夕,1983年“八一”建軍節,馬樹華走出軍營,留下一張單人身著軍裝的照片,這張照片是他來到深圳以后拍下的第一張軍人照,也是脫下軍裝之前的最后一張。

      照片的拍攝地點,位于解放路口、工人文化宮廣場,照片的背景,遠處有幾棵樹……

      三十七年過去,2020年,馬樹華返回原處,拍了一張對比照,當年的幾棵樹還在,愈加枝繁葉茂,樹的兩邊不復當年,早已高樓林立……

      馬樹華感慨地說,最初來到深圳的時候,特區內最高的樓是正在建設中的愛華電子大廈,當時特區總人口不到6萬人,還包括兩萬多名基建工程兵。正是這兩萬多名基建工程兵,脫下軍裝換上工裝,扎根于深圳,為特區的基礎建設立下汗馬功勞,他們建起一棟棟高樓,創造了聞名中外的“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早在部隊服役時,在1981年左右,馬樹華就摸過相機,轉業就職于原深圳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以后,馬樹華在單位里經常寫寫文字,送到報社里發表,偶爾拍拍照片。

      有一次,馬樹華寫了一篇報道某公司的稿子,公司領導雖然已經看過稿子,但需要秘書蓋過公章才可以發給報社,恰巧,那個秘書帶著公章出差去了外地,要是等他回來,新聞就變成舊聞,沒有了發表的價值,受此刺激,馬樹華索性不再寫稿子,改為挎著相機四處拍照,拍出來自己沖洗……

      由此,在日常周轉于各個建筑工地之時,在周末休息的時候,馬樹華開始頻頻摁下手中的快門,工地上、生活區、公園等,深圳日新月異的變化,紛紛進入他的鏡頭……

      馬樹華說,“一開始只是隨手拍,記錄一下施工進展以及工友們的生活狀態”,從1991年左右開始,他拍的照片多起來,現在做新老對比的一些老照片,很多是在那個時候拍下的。

      時間來到2000年,深圳特區建立二十周年,看到本地媒體刊登的八十年代的老照片,馬樹華醒悟過來,“這些老照片,我也有拍過呀”,翻箱倒柜,找出當年的一些老底片。

      說起來有些搞笑,有些底片,差點被他當廢品扔掉了,趕緊沖洗出來,全是寶貝……

      就這樣化廢為寶,深圳三十多年前的很多珍貴瞬間,就這樣走進我們的視野。

      2、捐出老照片:讓年輕人了解城市當年的模樣

      2020年“七一”前夕,深圳市檔案館舉行《先行之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檔案文獻展》征集活動,馬樹華向深圳市檔案館捐贈了一萬三千多張記錄深圳發展的照片。

      連同照片一起捐贈的,還有他使用了多年的攝影器材,其中一臺是日本富士的手動相機,很多深圳的老照片,就是用這臺相機拍下的;還有一臺“年紀”最大,是一臺1978年的上海海鷗雙鏡頭照相機,“那是我的第一臺屬于自己的照相機,最初我就是帶著它四處奔走,邁上了攝影之路……”

      馬樹華表示,這些老相機其實都還能正常拍攝,但他現在已經不再使用,借由特區40歲“生日”之際,捐出這些老相機,希望它們能夠發揮最后的余熱,讓現在的年輕一代了解過去的深圳是什么樣子,了解過去的拓荒牛是在怎樣的條件下,讓這座城市拔節而起……

      訪談過程中,馬樹華跟我分享了數組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拿他所在的原深圳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來說,三十五年前,辦公樓是一座七層高的樓房,辦公和居住混用,是附近最高的一座建筑,如今這座樓房依然存在,但早已淹沒在周圍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毫不起眼……

      如今的南山后海片區,高樓聳立,景觀無敵,回到三十多年前,在馬樹華的鏡頭下,望過去是一片灘區沼澤,幾十條廢棄小漁船靜靜地躺在其中,甚是荒涼……

      三十多年前,關內關外沒有公交,住在關外的特區建設者,每天往返單位和家之間,乘坐的都是敞篷大卡車,上學的孩子們每天上下學,也是擠在大卡車車廂里,風里來雨里去……

      珍貴的瞬間,就這樣被定格;珍貴的回憶,就這樣被留存。

      時間走到2012年,在整理、翻看老照片時,馬樹華靈機一動:如果回到老照片的拍攝地,用同一個角度,再拍攝一張現在的場景,跟當年形成對比,豈不是很有意思?

      說做就做,于是,便有了現在對比鮮明的一組組新老照片,每一組照片,或兩張,或三張,十年一個樣,對比大不同……

      馬樹華感慨,放在四十年前,他自己怎么也想不到,四十年后,深圳到今天會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巨變,而且,這巨變還在繼續進行中——

      “深圳有今天的精彩,不該忘記過去走過的路,當年的模樣,我想這就是老照片的最大價值吧……”

      3、拍照片心得:不要怕吃苦,一定要堅持

      除了拍攝、記錄深圳各個場景的歷史照片,三十多年來,馬樹華還拍下大量的新聞照片,先后發表在《解放軍報》、《中國建設報》以及《深圳特區報》等多家媒體上,參加過各種大小攝影比賽,并有近百幅作品入選、獲獎。

      他鏡頭下的深圳,細節入微而又精彩紛呈,“拓荒者們”居住的竹棚板房、深圳民間的風俗文化、九二股市風波、迎接香港回歸、深南大道夜游迎接千禧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在老家云南大理,他還花費近十年時間,詳細記錄黑惠江七個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從事了三十多年的攝影工作,有哪些拍攝心得可以分享?

      馬樹華緩緩地說,拍攝者有不同的喜好,關注的拍攝對象也不同,由此帶來的拍攝習慣、手法大不一樣,所以講攝影,因人而異,因事而異,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綜合考慮季節、天氣等很多因素,但有一個共同的心得可以分享,“既然喜歡攝影,一定不要怕吃苦,一定要堅持,持之以恒……”

      他以自己拍過的一張深圳灣跨海大橋照片為例,為了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他七上南山,每次守候幾個小時,只為在花燈初上的夜色闌珊中,拍下精彩的大橋夜景,最終如愿以償,照片里的深圳灣大橋,猶如一條絢麗的彩帶,連接著美輪美奐的深港兩地……

      這就是馬樹華的深圳故事。

      他眼中的深圳,像一個茁壯成長的孩子,一年一個樣子,十年大變模樣……

      走過四十年,深圳特區闊步前行,繼續上演著精彩;

      拍了四十年,馬樹華興趣盎然,將會繼續摁下手中的快門……

      (訪談時間:2020年11月24日,訪談地點:深圳)

      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

      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么?中國做對了什么?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在新時代被賦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后,排名全國第三。亮眼數字、輝煌成就的背后,是開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是千千萬萬的新深圳人,奔來深圳,融入深圳,扎根深圳,奉獻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千千萬萬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奮斗,深圳的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揮灑汗水、共同書寫;深圳的輝煌,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像胎記一般,蘊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蘊藏在深圳飛速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中。

      ……

      深圳歷史,個人親歷;深圳經驗,個人評說。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經驗,將透過40期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走向山東,走向全國。

    責任編輯:葛思琦

    相關推薦 換一換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秒|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无码8090精品久久一区| 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 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久久久黄片|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久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 | 久久综合视频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2021国产精品午夜久久| 青青草原1769久久免费播放| 热99RE久久精品这里都是精品免费 | 久久九九有精品国产23百花影院|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址|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www|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久久毛片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免费|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久久精品视屏| 久久福利片| 日韩久久无码免费毛片软件|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久久久|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a| 99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99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久久夜色tv网站| 亚洲综合久久综合激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成人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