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0
大眾網
手機查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道
羅亞君 簡介
1986年出生,湖南永州人。2009年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2011年來到深圳,先做雜志編輯,后加入越眾出資拍攝的關愛抗戰老兵主題記錄片,變身為一名公益人,擔任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忠魂公益基金秘書長。2013年和2014年兩次到美國國家檔案館,一次是為《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二戰中美友好合作影像》補充資料,一次是搜集朝鮮戰爭資料。
現任深圳市越眾文化集團總經理,越讀文化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越眾公益基金會、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深圳市拓荒史研究會秘書長。
昨天是11月8日,記者節。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一位媒體人的故事,只不過她現在的身份,不再是一名媒體人,而是一名公益人,更確切地講是一名企業高管,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的她,在深圳得遇好的機會,得遇好的平臺,在成就平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她的名字,叫羅亞君。
說起來,羅亞君原本不是我的訪談目標,我去到深圳越眾控股公司,見到董事長應憲,他臨時建議更換訪談對象,改由羅亞君出面接受訪談,他給出的理由是“我們這些年做的很多項目,她都參與了,她說得比我好……”
他的提議讓陪在一旁的羅亞君也有些始料不及,我則恭敬不如從命,于是便有了這次臨時換人的訪談。
與羅亞君開始交流,聊公益、聊事業、聊發展,我們兩個人越聊越投入,訪談時間遠遠超過預計時間。
從羅亞君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遵從內心、轉換角色、成就事業的個人成長故事。
她,雖然不再是媒體人的身份,我相信并祝福她,繼續保留和發揮媒體人的敏銳和所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1、 身份轉換:“受助人的體驗最優先”
“我第一次認識越眾,是在2011年的5月21號,我去報道在深圳開幕的一次大型展覽。”
羅亞君提到的那次展覽,就是由越眾推出的《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展覽讓我感到很震撼,因為展出的知識遠遠超過了我在上學的時候從歷史課本上學到的一些知識……”
五位抗戰老兵,受邀出席展覽,他們也顛覆了羅亞君以往的認知。展覽現場,她還結識了一幫關愛老兵的志愿者,當即萌發“我要加入他們”的念頭。
一念既起,反求諸己。回想自己是學新聞出身,此前為什么沒有從更多的維度了解歷史?
羅亞君告訴我,那次采訪帶給她深刻的觸動,“讓我對自己的世界觀產生了一定的懷疑”。
隨后,她去深圳廣電錄一檔節目,主題是“緬甸老兵回家”,聽著老兵們的講述,現場所有人很受感動,都流下了熱淚,她注意到,坐在她旁邊小板凳上的一個人,也在默默流淚……
這個人,正是應憲,流淚的應憲,讓羅覺得“這個企業家跟別人不一樣”。
接下來,羅亞君加入越眾組織的“關愛抗戰老兵”紀錄片的拍攝,從志愿者的視角,去走訪、看望那些抗戰老兵,項目持續進行了一年多。
“在那個過程中,除了按照既定的主題進行拍攝,我們也有充分的自由度,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嘗試,那是非常愉快的一次拍攝過程。”
羅亞君記得特別清晰,2012年的10月10日,她正式加入越眾。
隨后,“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成立。
時光飛逝,時間來到今年,在接受訪談前夕,羅亞君剛剛統計出來一個數字:
截至2020年9月底,“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累計向社會籌款1億零468萬。
她特別指出,“這筆款項全額用來服務抗戰老兵”,項目的運營費用直到去年才開始列支,此前多年,所有參與項目的工作人員的工資等,一直都由越眾公司承擔。
“我這幾年來出去交流分享越眾的文化版塊,講到公益籌款時,我都會說,負責項目執行的四五個人很厲害,一直很認真很敬業,不過更厲害的,是越眾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公司多年來對這個平臺持續不斷地投入,全公司上下傾注大量心血……”
羅亞君舉例說,2015年和2016年,“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連續舉辦了兩場非常重要的慈善晚宴,幫助老兵基金走向更寬廣的舞臺,得到更高層面的官方認可和民間認可,“外界不知道的是,這兩場慈善晚宴的花費,全部由越眾公司承擔……”
不止如此,公益基金的項目工作人員,多年來還有一個難得的底氣——
“每當一筆捐贈來的時候,假如我們的判斷是,他們的要求會讓我們的老兵們感受到不舒適,我們是可以拒絕的,管理層從來沒有給我們壓力,一直給我們這樣的自主權……”
因此帶出越眾眾多公益項目的一個執行理念:受助人的體驗最優先。
“我們做什么,取決于受助人需要什么;我們怎么做,取決于什么樣的方式會讓受助人最大程度感受到尊重……”
我問羅亞君,一般會出現哪些讓他們拒絕捐款的要求或情形?
她告訴我,比如有的捐贈人曾提出,讓老兵按照捐贈方要求拿現金或物品拍照……
2、 助養老兵:“讓他們碗中有飯、胸前有章、心中有光”
訪談過程中,我和羅亞君還就上面提到的公益項目的運營費用進行了交流。
羅亞君告訴我,此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包括她在內,越眾公益項目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是拿著越眾公司的工資,募捐而來的資金,全部用于相關公益項目的實施,越眾連一張可以抵稅的捐贈發票都不開……
我和她達成的共識是,越眾此前如此操作,無意之中拉高了公益項目的參與門檻,并不值得提倡,“也是在去年,我們說服公司領導,還是遵從國家對于公益事業的一些政策,把運營費用統籌放進公益項目的運營成本”, 羅亞君如是說。
多年來,在分享“關愛抗戰老兵”項目的過程中,羅還會時常遇到這樣的問題:
你們的公益成果是什么?你們究竟給老兵們帶去什么樣的改變?
羅亞君告訴我,對于這個問題,她認真進行了總結和思考,選擇實話實說——
越眾資助抗戰老兵,是從2009年開始的,一直持續到現在,已經超過十年,假如去到一些老兵的家里,非要說他的家里有多么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沒有的;
很多老兵生活在貧困縣里,他們居住的生活環境,就是那樣的環境,他們也習慣了那樣的環境……
經過大量的實地回訪,大家會發現,老兵基金多年來的努力和堅持,給老兵們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那就是提升了每一位老兵在他所在的那個村或者街道的社會地位……
羅亞君感慨:“我們認為這就是最大的成功。”
老兵基金發放的資金,被很多孤寡老兵稱之為“棺材本”,正是有了這樣一筆錢,像一份工資一樣,帶給他一份安全感,讓他在老家多了一份底氣……
“我們很欣慰地說,我們就想讓老兵們做到:碗中有飯、胸前有章、心中有光……”
與此同時,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觀念一直被強調。
羅亞君說,他們跟每一位老兵的親屬或后輩,都會做很多的溝通和交流,“我們始終強調,我們是助養,而不是大包大攬,老兵是大家的老兵,同時他也是某一個家庭的一位長輩,這個界限一定要理清楚……”
話又說過來,當年保家衛國的英雄們,如今的要求并不多,除了生活上的尊嚴,他們最希望得到的,還是對他們的認可……
老兵們已是風燭殘年,有心人在跟時間賽跑。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抗戰老兵,開始加入到捐贈、關心、緬懷祭奠的隊伍當中來,給予這些昔日的英雄以溫暖與尊重,這是我們樂見的一個局面……”
3,成長自己:“并不只是服務于公司,也服務于自己”
眾所周知,深圳越眾是一家由深圳原基建工程兵303團集體改編的企業,多年以來,呈現了民營企業少有的社會擔當和文化追求。
以《國家記憶》展為標志,近來以來,越眾先后出品《盜火者》、《民間深圳》、《尋找少校》、《重返野人山》、《緬甸醫生》、《勛章》以及《中國在二戰中》等一系列相關題材紀錄片,還投巨資籌建了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及學術地位的“越眾歷史影像館”,以中國歷史題材的影像資料為收藏及研究方向,深度挖掘那些深藏在海外和散落民間的中國記憶。
我前去訪談時,“越眾歷史影像館”正在展出“北美華人家居環境展覽(1970s—1990s)”展出的眾多珍貴的景象和歷史瞬間,讓人見所未見……
對于越眾文化多年來的探索和堅持,羅亞君用四個字來概括之。
這四個字是:家國情懷,家是深圳,國是中華民族。
“我們希望把深圳這座城市的記憶,以及中國近現代以來在歷史人文方面的一些歷史影像,用我們的方式挖掘、整理、留存下去……”
不知不覺,加入越眾,已有八年。
從當年投身公益的一名工作人員,到今天負責文化版塊的一位公司高管,八年以來,羅亞君的成長和進步,是顯而易見的。
做公益,關愛抗戰老兵,讓她體會到,助人之余,更多的是助己。
走訪那些可愛可敬的老兵,每一次都是一次心靈凈化之旅……
跟眾多并不相識的捐贈人交流、溝通,練就自己的換位思考……
可以隨時公布的公益賬目報表,勇敢說不的底氣來自公司……
對于自己所處的平臺和正在從事的工作,羅亞君由衷地說,越眾的工作環境是非常少見的,整個公司的工作氛圍,讓她如魚得水。
“最重要的不是公司想要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在公司搭建的這個平臺上,你自己想要做什么?你想怎么做?所以我們并不只是服務于公司,也服務于我們自己……”
羅亞君進一步解釋說,團隊成員,想做什么事情,公司會給予選擇的自由,包括在尋找合作伙伴時,“我們考慮更多的,是你認不認可我們所做的事情,你有沒有匹配的能力……”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加入越眾之后,羅亞君一直深受這兩句話的影響,讓她念念在茲。
做人做事,知行合一。
分享自己的公益心得時,羅亞君經常會告誡公益同行們,一個公益機構最核心的還是項目,在推進具體項目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你救助了多少人,而是你傳遞了什么樣的價值觀,影響到什么人,共同促成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
這就是羅亞君,一位歲數不大、成長迅速的前媒體人。
看好她,祝福她。
(訪談時間:2020年10月30日,訪談地點:深圳)
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
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么?中國做對了什么?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在新時代被賦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后,排名全國第三。亮眼數字、輝煌成就的背后,是開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是千千萬萬的新深圳人,奔來深圳,融入深圳,扎根深圳,奉獻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千千萬萬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奮斗,深圳的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揮灑汗水、共同書寫;深圳的輝煌,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像胎記一般,蘊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蘊藏在深圳飛速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中。
……
深圳歷史,個人親歷;深圳經驗,個人評說。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經驗,將透過40期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走向山東,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