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
2025年2月24日是俄烏沖突爆發三周年的日子。這場沖突劇烈沖擊地區安全、經濟、社會等諸多領域,同時深刻影響全球,阻礙世界經濟復蘇。
近來,特朗普政府與俄方展開對話,就結束沖突等達成共識。而美俄單獨互動又引發無法參與會談的烏克蘭與歐洲多國的諸多不滿。
當地時間2月18日,俄美代表在沙特會面(央視新聞圖)
當下,戰場之上,態勢正進入關鍵節點;戰場之外,各方利益分歧盤根錯節,相互博弈仍在激化。
那么,期待已久的和平能否盡快到來?
沖突影響深遠,美國借亂牟利
當下,從俄烏戰局來看,戰場態勢正進入關鍵節點。
現階段俄方的優勢顯然更加明顯。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第一副總參謀長魯茨科伊日前表示,目前,占頓涅茨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等三地75%的地區已被俄軍控制,盧甘斯克僅剩不到1%的地區被烏方控制。俄軍還收復了大約64%被烏軍攻占的庫爾斯克州領土。
俄羅斯各界一致表示,雖然相關國家已經開始調解烏克蘭沖突,但戰場上的實際情況仍是決定沖突結局和談判走向的最重要因素。俄方專家認為,在戰局已進入最關鍵節點的情況下,時間因素非常重要。對俄烏雙方來講,在開啟談判之前,鞏固戰場優勢或者保住現有戰果具有重要意義。這同時意味著,留給雙方的時間是有限的。
當地時間2月21日,頓涅茨克地區,烏克蘭士兵在雪中展開作戰訓練(視覺中國圖)
這是2024年9月在俄羅斯莫斯科州拉緬斯科耶拍攝的在無人機襲擊中受損的建筑(新華社圖)
而在兩國武裝沖突進行的同時,無形的炮火還蔓延到媒體、公共外交、經貿等領域——三年來,俄烏兩國以及歐洲各國都付出了沉重代價。
俄羅斯大約3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被西方國家凍結,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制裁,盧布匯率劇烈波動、西方企業紛紛撤離、物價飛漲,讓民眾生活充滿不確定性。且在沖突期間,更是發生了對“北溪”天然氣管道等能源基礎設施的破壞活動。
歐洲國家則受到了嚴重的外溢效應影響。對俄羅斯16輪嚴厲制裁(沖突爆發三周年的當天,24日,歐盟外長會議上通過了對俄羅斯第16輪制裁措施)導致歐洲能源短缺和多種大宗商品供應鏈不暢,通脹高企,嚴重影響各國民生。
與此同時,三年來,在沖突延宕的背景下,一些歐洲國家民眾失去對傳統主流政黨的信任,極右翼思潮在歐洲逐漸蔓延。德國媒體認為,歐洲在這場沖突中遭遇了“戰略上的失敗”,影響力被削弱。
俄烏沖突影響持續,烏克蘭葵花籽油出口貿易受阻(視覺中國資料圖)
烏克蘭危機的升級還影響了全球多國的糧食安全。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重要糧食出口國,俄羅斯還是重要化肥出口國。危機升級以來,供應鏈受阻,國際糧價高漲,部分國家糧食危機加劇,非洲、中東、南亞和拉美一些國家進口糧食的負擔明顯加重,糧食安全進一步受到威脅。
但與俄烏歐三方遭受慘重損失相比,美國則是憑借能源貿易與軍火援助賺得盆滿缽滿——美歐對俄實施全方位制裁后,原本依賴俄羅斯油氣的歐洲國家能源供應受阻,而美國則利用“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等事件,不斷削弱俄歐之間的能源合作,迫使歐洲高價購買美國天然氣。目前,美國已成為歐盟最大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國。
與此同時,過去三年,美國向烏克蘭提供大量軍事援助。絕大部分對烏軍援并未直接流向烏克蘭,而是留在美國國內補貼了至少31個州和71個城市的軍工企業。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去年的一項研究說,美國對烏克蘭的巨額軍援助力美國國防制造業的振興。烏克蘭獲得的大部分軍援都是美國的老舊裝備,美國軍工企業將制造的新武器用于補充美軍庫存,并出售給北約盟國從中獲利。
俄美率先“破冰”,多方博弈持續
誰也沒想到,俄烏沖突的轉機在于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再次當選和上任。
特朗普與普京(拼接圖,來源:視覺中國)
在競選階段,特朗普就反復提出要快速解決俄烏沖突。2月12日,已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了約1個半小時的電話交流;隨后,2月18日,俄美兩國代表團在沙特開啟了持續約4個半小時的首次會談。
會談后,特朗普在海湖莊園對媒體表示,他對談判前景“充滿信心”。俄外長拉夫羅夫也在俄國家杜馬發表講話,言辭間傳遞出積極信號:“俄美關系正常化進程已啟動。”
對于此次會談的動機,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張弘認為,自身利益,是俄美雙方幾番互動背后的首要考慮。他指出,特朗普上臺后,其在烏克蘭政策上發生顛覆性變化,強調“美國優先”,從歐洲方向收縮,減少對烏克蘭的支持,并對俄羅斯進行“戰略妥協”。
從俄羅斯方面,張弘則指出,其希望通過軍事手段確保地緣安全空間,反擊北約的戰略擠壓。未來,俄烏和談將圍繞這些基本原則展開細節溝通。
而俄美這次會談卻甩開了沖突當事方烏克蘭和重要參與方歐洲各大盟國,此舉引發了烏歐的極度不滿。
美俄關系初步“破冰”,烏克蘭卻是“愁云慘淡”。
針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抱怨“談判不應該在我們背后進行”,特朗普不留一點情面,狠批澤連斯基“早就應該結束沖突”,甚至提出“烏克蘭應該重新舉行總統選舉”。
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當地時間2月23日,澤連斯基表示,他愿意辭去總統職務以“換取烏克蘭的和平”,但前提是烏克蘭能加入北約。不過特朗普與拜登2月12日通話后就明確表示,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切實際”。
“烏克蘭希望在談判中擁有更多話語權,但美國的單邊行動使其陷入被動。”張弘指出,澤連斯基試圖與特朗普重建互信,但特朗普對澤連斯基的批評表明,他“可能會拋棄澤連斯基”。
其次,對于俄美單獨會談,同樣坐立不安的還有歐洲各國——歐盟兩位“大哥”法國和德國趕緊在2月17日在巴黎召集歐洲多國領導人舉行緊急會議,隨后又在2月19日主辦第二次峰會,討論烏克蘭局勢和歐洲安全問題。
法國總統馬克龍強調,必須將烏克蘭納入談判,并考慮歐洲的安全擔憂;德國總理朔爾茨也批評,認為當前的討論是“在錯誤的時間,就錯誤的話題,進行了不恰當的辯論”。
“歐洲目前的立場非常尷尬。”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指出,特朗普將歐洲置于一邊,試圖與俄羅斯達成交易,這讓歐洲感到不滿。歐洲在經濟上是巨人,但在防務和安全層面依賴美國,對美國的甩手政策感到不適應。李海東指出,歐洲需要在與美國的關系中找到新的平衡點,但“徹底決裂的可能性很低”。
2月24日,澤連斯基在“支持烏克蘭”國際會議全會上表示,2025年應成為真正持久和平的開端,和平并非來自俄羅斯方面的贈予,而是必須通過實力來贏得(央視新聞圖)
2月2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多國領導人抵達烏克蘭基輔出席會議,以表示對烏克蘭的支持(央視新聞圖)
當然,烏歐兩方也未對當下的俄美進一步會談選擇“束手就擒”,就在24日,歐盟及多國領導人訪問烏克蘭,出席烏克蘭伙伴國領導人會議,討論和平、安全保障以及集體安全等問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俄烏沖突延宕三年之際,“歐洲在基輔”“烏克蘭是歐洲(一員)”。
那么,在烏歐與美國分歧加劇、各方不斷博弈的當下,俄美持續的會談能否推進和平盡快到來?
俄智庫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認為,俄美兩國在后續談判中一定會堅持自身利益,未必能迅速達成共識。俄高等經濟大學歐洲和國際綜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德米特里·蘇斯洛夫則表示,美國政府近來希望迅速推動對俄關系正常化,一定程度上說明美方只尋求實現沖突短期停火,而非如俄羅斯所愿徹底解決沖突的根源性問題。
愛沙尼亞安全問題專家賴訥·薩克斯同樣對和平前景持謹慎態度。在他看來,單憑美俄之間的協議并不能完全決定烏克蘭問題的走向。美方策略缺乏清晰規劃,特朗普政府在處理相關問題時非常注重維護自身利益,這將使未來局勢充滿不確定性,“目前還沒有真正的和平進程或明確的計劃,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海報新聞編輯石慧 綜合整理自新華社、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網等)
責編:孫翔
審核:高娜
責編: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