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安靜”老去
海報新聞 · 2023-03-04 17:49 · 原創報道 記者: 張海振 編輯: 解西偉
人工耳蝸植入術:精細至極的“木工活”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叢萍 張海振 濟南報道
2023年3月3日是全國第24個“愛耳日”。人工耳蝸被稱為“里應外合”的電子耳朵,已經成熟地運用于治療神經性耳聾等疾病。那么,安裝人工耳蝸的手術是怎么做的?安裝后立即就能聽到聲音嗎?安裝的費用貴不貴?
精細至極的“木工活”
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進行中
“滋滋……滋……”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手術室內,一臺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正在進行中。
手術室里非常安靜,只有醫護人員偶爾的交流和手術鉆頭傳來的微弱的打磨聲。
人工耳蝸分為植入體部分和體外言語處理器部分。植入體部分通過手術植入到人體頭皮下顱骨表面,體外言語處理器部分則安裝在體表,兩部分通過磁鐵耦合聯合工作。
植入人工耳蝸要先在患者耳后開一道切口,醫生用十余種不同型號的鉆頭,在耳后顳骨乳突部位打磨出一個腔隙,并找到圓窗膜。找到圓窗膜后,再從耳后位置打磨一個與植入體大小相符的骨槽,讓植入體完美嵌入。
人工耳蝸植入術是一項復雜而精細的手術,必須要在顯微鏡的輔助下完成。
“耳蝸植入手術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打磨,類似‘木工活’,但是這個‘木工活’極為精細,因為周邊面神經,聽神經及前庭神經密集,打磨稍有不慎,就容易傷害其他組織。”于淑東說。
植入耳蝸后并不能立即聽到聲音
人工耳蝸植入后,能不能立即聽到聲音呢?
生西杰手術后還是聽不到聲音,家人正在通過手勢和他交流
據于淑東介紹,人工耳蝸植入后一個月內患者是聽不到聲音的,因為這段時間主要是切口愈合和恢復。一般在手術一個月后,患者才會佩戴上言語處理器,并通過外接編程器對言語處理器進行初步設置,俗稱為開機。
開機后,人工耳蝸才會開始發揮作用,患者才能聽到聲音。開機之后還要調試,主要是聽覺刺激的逐漸適應和調整,以及內植電極組與內耳組織的相互作用。而且,調試也不是一次完成,需要根據接受者使用的效果進行多次調試。參數穩定以后,保持每年調試一次。通常情況下,程序參數會逐漸穩定下來,變化不會太大。
聽障有救助60歲以下患者均可減免
記者了解到,目前山東省對于人工耳蝸植入項目有多種優惠政策。對于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患者,符合申請條件的,可以免耳蝸機器費用、住院手術費以及術后一年的調機費用。
對于18-60歲的患者,符合條件并申請通過者可以參加“希望之家”人工耳蝸項目。山東省是全國范圍內第一個覆蓋成人人工耳蝸的救治項目的省份,“希望之家”項目由山東省殘聯、山東省衛生健康委等部門于2021年啟動。該項目將救助對象首次擴大至60周歲以下成人語后聾患者,為每名救助對象提供人工耳蝸設備1套,對基本醫保結算后的剩余手術費用進行救助,救助費用限額1.5萬元。山東省內醫保患者進行人工耳蝸植入可享受相關報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