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血”的旅程
海報新聞 · 2023-08-19 21:52 · 原創報道 記者: 董昊騫 張一帆 編輯: 陳鳳祁
揭秘距離手術室僅一墻之隔的科室
海報新聞記者 董昊騫 張一帆 濟南報道
提到手術,人們最常想到的便是手術室。但很少有人能夠想到,距離手術室僅一墻之隔的科室——輸血科。相較于臨床科室,輸血科很少與患者直接打交道,但他們卻是為生命注入動力與希望的血液“大管家”,是手術背后的“無名英雄”。那么,它是怎么運轉的?又都承擔著哪些工作呢?
萬海燕通過血液轉移箱向手術室發送血液
每天數百個血液標本,需要手工和機器全部過一遍
與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東院區輸血科一墻之隔的便是手術室。
為了方便患者術中用血,這兩個一墻之隔的科室之間設置了一個血液轉移箱。當手術室的患者需要用血時,醫護人員會在手術室將用血申請單放入轉移箱,關上箱子再按響門鈴。此時,輸血科的工作人員不論在做什么工作,都會立馬過來將手術室所需的血液配齊,檢查完畢后放入轉移箱。關上箱門后,手術室的醫務工作者從中取出血液制品,這一個環節才算完成。
除了負責為患者配備血液外,輸血科還肩負著血型鑒定、抗體篩查、出凝血實驗、新生兒溶血病產前診斷、疑難配血、血漿置換、治療性血細胞單采、富血小板血漿治療術、貯存式自體采血、全院臨床用血的審批與指導、輸血會診、義務宣傳愛心獻血等其他工作。
“我們輸血科的工作制度是365天、每天24小時都有人值班,隨時保障全院用血,不論是急癥、手術還是臨床或者病房。”山東省立醫院輸血科主任渾守永介紹,“每天兩個院區的血液標本加起來有好幾百個,每個標本都得在我們工作人員的手中過一遍,再用機器檢測一遍,最后將機檢結果與手工結果核對,確保血型萬無一失后再發到臨床。”
輸血科工作人員在進行日常檢測
他們的工作常被誤解
“我用錢買(血)就好了,憑什么讓我獻血?”“我家屬要是出事了,你們負責得起嗎?”……這是輸血科工作人員常常聽到患者家屬對他們說的話。
如今,血液資源緊缺已成為常態,很多家里經歷過手術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手術前,會有醫務工作者要求患者家屬獻血,才能保障患者的用血量。這項與患者家屬溝通義務獻血的工作也屬于輸血科。
在很多人看來,這種做法顯得有些不近人情,因此,會有不少家屬抱怨,要么認為自己花錢購買血液就行,要么認為家屬不應該獻血,一些患者家屬進而還會將怨氣撒到輸血科工作人員身上。
作為中間橋梁,作為手術的幕后工作者,輸血科的工作人員在這項工作中就常常被誤解。
“我們很理解患者家屬的心情,尤其是特殊情況的患者。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都會第一時間去安撫患者或家屬的情緒,并向他們做出解釋。”山東省立醫院輸血科副主任醫師萬海燕介紹,他們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種誤解,也會遇到一些情緒激動的患者或家屬,“但目前獻血量少于用血量,血液資源緊張已經成為常態,這就更需要大家獻出愛心。”萬海燕說,最近正好是暑假期間,一方面很多家長會挑假期為孩子進行手術,尤其是一些如脊柱側彎等用血量比較大的手術;另一方面,假期獻血量少了,這就導致血液資源非常緊張。
“我們知道,患者等待用血,這些血液制品的使命就是給患者帶去生命的希望。”萬海燕說,所以即便工作常被誤解,輸血科的醫務工作者仍然堅持做著這些工作。畢竟,血液資源并不是生產出來的,也不是花錢就能買到,它需要人們的捐獻與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