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濟南7月27日訊 說起篆刻藝術,許多人會想到各式各樣的玉石、印章,恐怕很少有人聽說過“磚刻”這樣一門藝術。7月27日,大眾網記者在濟南山東書城百工坊,采訪了“磚刻”藝術的獨創者——中國書畫團體聯合會濟南分會副主席唐福河,聽他講述幾十年來與磚頭之間的故事,一睹“磚刻”藝術的獨特魅力。
記者到達山東書城時剛過正午,年近七旬的唐福河正在休息。一聽說有人要看他的“寶貝”,唐福河立馬精神起來。唐福河告訴記者,他年輕的時候是一名鉗工,從1978年開始接觸篆刻藝術。“那時候沒有老師教,就是觀察別人怎么刻,自己利用業余時間跟著學,沒想到這一結緣就是40多年。”從看別人刻到自己動手,唐福河越來越入迷,下了不少功夫苦心鉆研。“現在已經上癮了。”他一邊把玩著自己的作品,一邊笑呵呵地說。
無論何種技藝,用料都十分關鍵,常見的篆刻多用玉石為料,唐福河卻獨辟蹊徑,打起了磚頭的“主意”。他拿出一枚80年代雕刻的閑章告訴記者:“你看這種印章,要想做出‘金石味’,得人工一點點鑿出來。但是磚頭就不一樣了,密度低,氣孔大,尤其是老磚塊本身就有一定的殘缺,雕刻出來的作品‘金石味’很足。”把磚頭作為篆刻材料的特殊美感,是唐福河在創作中逐漸發現的。談起最初選用磚頭的原因,“80年代一個月工資才幾百元,一塊玉石材料要上千元,普通工人根本負擔不起。”他打趣道,“但是磚隨處都是,每次看到別人家拆房子我都會去撿兩塊。”
如今,唐福河與老伴都養成了出門撿磚頭的習慣。“老伴在外面就盯著磚看,看到有年頭的磚頭哪怕是小碎塊也會給我撿回來。”唐福河說,“雖然一般的磚頭也能用作磚刻,但是一般的磚頭沒有紀念意義。”據唐福河介紹,他手底下這些磚當中,不乏有上千年歷史的,難怪他指著展架上那些磚刻作品時,臉上洋溢著如獲至寶的神情。
“光有磚還不行,需要針對不同磚的大小和形狀研究磚刻的內容。”唐福河介紹。做了幾十年“磚刻”,他有不少心愛的作品,個個都是他的“寶貝”。當中最令他感到驕傲的,是為紀念長征80周年創作的獻禮,雕刻的主要內容是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詩句。唐福河告訴記者,這套作品從構思到完成總共花費了2年多時間,光是為了尋找合適的雕刻材料就費勁周折,用到的每一塊磚都有幾百年歷史。“這也算是文物了。”他笑著說。
在潛心研究“磚刻”的這幾十年里,唐福河也遇到過不少質疑,“搞篆刻,從古至今都是4公分見方的印章,你這個磚頭可真夠嗆。”但他靠著一股熱愛的勁頭,硬是堅持了下來,沒想到還真琢磨出了“磚刻”的門道。如今的唐福河不僅研究“磚刻”本身,還發展了不少文化衍生產品。在百工坊的展示柜上,記者看到不少封泥作品,有的封在酒壇上,有的封在請柬開口處。據他介紹,很多人覺得封泥十分具有紀念意義,所以特地到他這里來訂做。
花幾十年功夫研究出的藝術,唐福河很希望能把它繼承和發展下去,但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有很多人來我這里,第一句話就問做這個能掙錢嗎?我就告訴他們,要是真的想學就找個職業,有了經濟基礎再來。”他嘆了口氣,想學好這門手藝,必須沉下心來,一開始就想著賺錢肯定不行。現在很多年輕人有學習的熱情,但是缺乏定力和深度,這讓他覺得遺憾,也覺得可惜。
如今,唐福河在濟南成立了自己的印社,“朋友說杭州有西冷印社,我住在趵突泉西就叫泉西印社吧”,他希望能有相同愛好的人來繼承發展自己的這門手藝,也希望能將磚刻藝術發揚光大。(大眾網-山東24小時客戶端記者 畢勝 見習記者 張珈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