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4日,一位“女吊”正在演出中口吐紅舌,模樣猙獰。
3月14日,浙江省新昌縣調(diào)腔劇團的演員們在當(dāng)?shù)氐某勤驈R古戲臺上演出調(diào)腔目連戲《目連戲韻》,這是當(dāng)?shù)刈?996年以來首次嘗試演出目連戲。目連戲又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簡稱《救母記》。據(jù)北宋《東京夢華錄·中元節(jié)》所記,是我國迄今見于記載的最古老的戲劇演出,故目連戲亦有戲娘,戲祖之稱。各地的目連戲民間演出雖然以目連救母故事貫穿始終,但都穿插許多游離于劇本主題以外的雜戲,如滑稽、相撲、調(diào)傀儡、堆羅漢、武術(shù)、雜技、蓮花落、十不親、弄蛇、背瘋、佛事、道場、雜耍等,成為“百戲”紛呈的大雜燴。目連戲中的扮相多為“鬼”,因此目連戲俗稱“鬼戲”。
“鬼戲”演出多在夜晚,其中的男鬼、女鬼、無常、判官等角色或詭異、或恐怖、或可愛、或逗樂,在中國戲劇史上是一種另類的風(fēng)景。魯迅先生在雜文《無常》《女吊》中對故鄉(xiāng)“鬼戲”的贊美讓這種“戲曲的活化石”引起世人的關(guān)注。鬼戲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后日漸式微,八、九十年代后基本滅絕,2006年目連戲列入全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近年來,全國各地的目連戲開始“復(fù)活”。 新華社記者 王定昶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