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影視新星倍出,新聞媒體已經渲染得淋漓盡致,然而,新中國建立后,我國曾涌現出的第一代才藝雙馨,享譽海內外的絕色女星,卻鮮為人知。

秦怡,1922年2月出生上海。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影協第二至五屆理事、全國文聯委員。2009年10月17日獲得第18屆金雞百花終生成就獎。
秦怡,被譽為“東方維納斯”,正如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所說:“因為她的性格和品質的美,她才能塑造那么多美麗的人物,包括偉大的母親。”正是基于這種內心深處的美,秦怡成為上海紅顏沉香里面最厚重、最醇香的一抹。
如果說舊上海給了大多活躍于此的女星無限風情以外,還有些許風月的遺憾,那么秦怡則是個另類,出身上海大封建家庭的秦怡,延續了舊上海諸多紅顏的知性、風情和靈性,但對風塵和風月則全把地拋棄,這或許就是秦怡進步所在。
1938年,秦怡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肄業后,去武漢參加抗日宣傳活動,同年至重慶,進步的秦怡在抗戰時期,與白楊,舒繡文,張瑞芳,一起被稱為抗戰大后方的重慶影劇舞臺上的“四大名旦”。
在重慶,秦怡入中國電影制片廠任實習演員,在影片《好丈夫》中扮演角色,后相繼參加中國萬歲劇團、中華劇藝社等話劇團體,在重慶、成都等地演出《大地回春》、《欽差大臣》、《茶花女》、《天國春秋》、《桃花扇》、《清明前后》等二十余部話劇。抗日勝利后回上海,作為“特約演員”參加拍攝《忠義之家》、《無名氏》、《遙遠的愛》、《母親》等影片。1947年秦怡在上海走上了大銀幕,參加了電影《忠義之家》、《母親》、《無名氏》等片的拍攝。由陳鯉庭編導的《遙遠的愛》成為她的成名作。
秦怡有著美麗質樸的內心支撐,但這亦無法阻擋其命運的多舛:在經歷了初次的婚姻失敗后,1947年,秦怡在25歲時與20世紀三十年代著名的“影帝”金焰結為夫婦,并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銀壇雙翼”。但好景不長,夫妻間漸漸發生了情感錯位。金焰去世后,秦怡幾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自己的兒子,嘗盡生活艱辛。但在經過命運的歷練后,秦怡,這位“東方的維納斯”卻日益凝聚成一段讓人景仰的沉香,一直延續至今。
|